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696117
大小:6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6
《甘精胰岛素加短效胰岛素和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甘精胰岛素加短效胰岛素和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摘耍】目的观察比较廿精胰岛素加短效胰岛素和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应用廿精胰岛素加短效胰岛素进行治疗;对照组20例,应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在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空腹时血糖水平、餐后两小时血糖水平上均有明显下降,但是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胰岛索
2、用量和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的发生次数则比对照组多(卩〈0.05)。结论廿精胰岛素加短效胰岛素和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相当,前者价格相对便宜,而后者并发低血糖的儿率较低,医生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给药方式。【关键词】甘精胰岛索;短效胰岛索;胰岛索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有研究表明,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给予降糖药物并无明显疗效,而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却能快速控制其血糖水平,降低高血糖状况下胰岛细胞受到的毒副作用程度,有效改善胰岛B细胞的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2]。胰岛素短
3、期强化治疗分为持久皮下注射和多次皮下注射两种给药方式,作者就这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屮男21例,女19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5.3土5.7)岁,病程0.5〜20年,平均(5・8±4.3)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一般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辅以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针对观察组,应
4、用甘精胰岛素加短效胰岛素治疗。在三餐前0.5h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每天22时注射廿精胰岛素,最小注射量为0.5IU-kg-1-d-1,每日总量的1/4为每时段胰岛素的使用量,可依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调整用量。针对对照组,采取胰岛索泵皮下持续注射治疗,最小注射量同上,测定患者空腹时和三餐后的血糖水平,调整注射量。两组均持续给药3个月。统计比较两组血糖水平控制情况、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和治疗费用。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土s)表示,P<0.0
5、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在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空腹时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上均有明显下降,但是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此外,观察组的胰岛索用量和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卩<0・05),低血糖的发生次数则比对照组多(1X0.05)。3讨论针对仅使用降糖药物治疗效果不够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持续高血糖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助于患者的胰岛B细胞基木恢复正常,降低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预后效果产生积极作用。此次研
6、究结果显示,甘精胰岛索加短效胰岛索和胰岛索泵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相差无几,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前者的胰岛素用量和治疗费用均低于后者,可见甘精胰岛素加短效胰岛素治疗手段能够节省一定的治疗成本,适用于基层医院,但是应用这种治疗方式,患者并发低血糖的几率要高得多,并且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相较于使用胰岛素泵的患儿而言依从性不佳[3],胰岛索泵并发低血糖几率较低的原因是它能模拟岀与人类胰腺B细胞胰岛素分泌线相仿的曲线[4],但是具有费用昂贵、长期携带影响患者正常牛活等缺点。综上所述,廿精胰岛素加短效胰岛素
7、和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相当,前者价格相对便宜,而后者并发低血糖的儿率较低,医生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给药方式。参考文献[1]胡爱明•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加甘精胰岛素和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疗效对比•湖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736-1737.[2]唐秒平•甘精胰岛素加3餐前门冬胰岛素和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1):103-104.[1]王勇,李晶晶,曾刚沂•门冬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CSTT短期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医学信息
8、,2011,13(04):1281-1282.[2]林佃新,滕小丽,王秀梅,等•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与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山东医药,2009,49(17):46-4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