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666873
大小:5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5
《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一提起作文,学生都反应作文难。那么,难在哪里呢?经过调查分析,我发现主要是难在没事可写,没词可用。没事可写是难中之难。为什么没事可写呢?主要原因是观察牛活能力不强,不会积累观察素材,不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镜头,他们脑子里比较空,提起笔来就感到无事可写了。语文教学专家袁子微说过:“作文要有内容,内容的主要来源是平时所见所闻和所思。所见所闻都有赖于观察,如果不重视观察,不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便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确,要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我认为,非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下功夫不可。一、要多看,形成观
2、察习惯我们常常于某种活动和劳动之后,提出相应的题目让学生作文。例如,组织学生春游后,写《游记》;开过运动会后,就写《记一次运动会》等等。这种做法当然有可取Z处:先做事,后写文,学牛身临其境,有见有闻,有感可写。然而,组织这类大型活动,要花很多时间,一学期只能搞有限的几次,达不到"多看”与“多练”的写作目的。而且此类做法,其事年年重复,其题年年相似,老题常做,周而复始,也会形成“磨豆腐”,冲淡了学生写作观察的兴趣。针对于此,我引导学生“多看”并逐步形成观察能力。首先,“多看”不只局限在某些特意组织的大型活动范围内,而是把观察引向社会、引
3、向学校、引向自己周围的平口生活。通过“多看"常见的生活现象和平凡的事务,洞隐探幽,察微知著,努力发掘生活底蕴和美的表现。比如,安排学生写《初见班主任老师》、《难忘的一课》、《课间十分钟》、《我们的班长》、《班里发生的事情》等作文,对于形成学生勤于观察的学习习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其次,引导学生的观察在“多”字上下功夫,努力使观察经常化、日常化,不断提高观察的自觉性。诸如上课复习、班队活动、体育锻炼、街巷行走、商店购物、剧场看戏、过节度假等等,凡所至、所见、所闻,皆要留心观察。做到每口有观,观而有感,感而记入《观察日记》。照此不懈,日积
4、月累,观察成为习性,成为生活的自觉行为。一次,我上完写景的作文指导课,天色便阴暗下來,凉风骤起,大雨将至。许多学生发自兴趣,出于自觉,纷纷站在廊下静观大自然风雨变幻,事后写出了不少颇具文采的《风雨篇》。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今口下午,忽然天色暗了下来,整个天像要压下来似得。一阵大风刮来,大杨树发出沙沙的响声。刹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雨水顺着房檐往下流,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片。”没有对口常生活的观察习惯和能力,是写不出这种有景有境文字的。二、要细看,掌握观察方法作家老舍说过:“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追底,把它看全,找到它
5、的'底观察既要多看,而每看又务必看细、看全、看透。小学生年龄小,观察容易粗略,往往是东一眼,西一眼,没有头绪,没有重点,抓不住事物的个性特征,写起作文来,常常是生活现象的罗列和陈词套语的重复。为了使学生掌握细致的观察方法,首先要加强观察耳的性的教育。观察分为有意观察和无意观察两种,都是选才和练笔所必须的。但对于某些全命题或半命题的写作练习来说,讲清写作的基本要求,安排学生进行有意观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一次带领学生去看菊展,由于事先未有讲明观察要求和写作目的,许多学生的文章写得平淡无味。我便找来相应范文给学生朗读,并详尽提出了看形、
6、看态、看色及观赏体会的要求,再带学生去观赏菊花,回来再次写文,文章就写得有色彩有生气了。有位学生写道:“大朵菊花真是鲜艳美丽,姿态纷呈,有的像妈妈切的萝卜丝,有的像阿姨烫的发卷,有的像蜂窝,有的像葵花盘……”事实证明,“观察是一种有冃的的知觉”,它是有指向的。有意观察每每会给命题作文拓出崭新的意境。其次,掌握观察的层次也十分重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由小而大,由局部而整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学生先写《升旗仪式》、《课间十分钟》、《一次班会》经过单项训练之后,再写场景情节复杂的《庆六一文艺汇演》、《
7、运动会》、《班级生活见闻》等,学生观察与表达的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再次,要引导学生观察中进行思索。“观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通过思维才能提高观察水平。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做到看中有选、看中有比、看中有思,深化对事物图景的认识理解。比如,在观察画有长城的邮票Z后,由于学生看得细、想得深,写出的文字丰富多彩,有位学生写道:“万里长城工程浩大,在世界建筑史上是罕见的。我曾听人说,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只看到地球上两个建筑物:一个是中国的万里长城,一个是埃及金字塔。可见,长城是多么雄伟、多么壮观。长城,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屮国人民
8、的伟大象征。”从一张长不盈寸的邮票图景中,生发出如此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议论,正是看中有思的结果。最后,在观察中还要“问”、“见”,能观其形、其貌、其态,才能洞悉事物的来龙去脉。只有把“见”“闻”结合起来,观物问具祥,了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