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070720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培养联想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培养联想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摘要: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接通思路,对事物进一步认识分析后创造出来的艺术想象。写作中为什么要联想?因为运用联想可以让文章生色,使文章文采斐然。怎样联想?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更需要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运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高水平的写作。 关键词:培养;联想;提高;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愿意写作,喜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那么,怎样
2、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 那么,写作中运用联想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一、联想能引发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思想情感于生活与心灵的碰撞。而使生活与心灵连通的桥梁正是联想。 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的确是平凡的,然而联想使作家茅盾的内心产生了震动:它那笔直的树干,一律向上的丫枝,对抗西北风的特征,不正象征了北方农民那种朴实、团结、坚强不屈的精神吗?于是散文名篇《白杨礼赞》
3、诞生了。由“滴水穿石”联想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就会产生“持之以恒方能成功”的思想;由“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联想到人的成长,便会产生“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观点;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名言“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形象地说明了联想对引发思想情感的作用。 二、联想能拓展作文思路 有了联想,作文的思路就像长上了翅膀,可跨越时空限制,反映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 朱自清先生的《绿》是借助联想拓展思路的典范。先着眼于梅雨潭的整体特征,展开相似联想,用“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写梅雨潭的颜色、质地及绿色潭面的形状特征。在此基
4、础上,把思路拓展一步,着眼于波纹、波光与波色,通过相似联想,具体形象地表现梅雨潭的绿之美。又通过对比联想,使思路拓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他联想到了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碧波,秦淮河的绿水。最后再联想到更为可爱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的整体形象,眼前的绿和想象中小姑娘的形象完全融为一体,的感情得到了完全的升华。 三、联想能汇集作文材料 如果掌握了联想这个武器,真正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会有说不完的话和用不完的材料。 1.写景抒情,可联想到《春》,采用“情索式”结构: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
5、→情的归结。 2.写景状物,可联想到《夏》中写夏景多层次展开的手法:整体描写→具体描写→联想映衬→想象升华。 3.写人叙事,可联想到《范进中举》,借鉴刻画人物的种种手段: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等。 总之,作文时展开联想,各种典范文章就会浮现于脑际,各种表现手法会不断涌现出来,供挑选、供借鉴。 四、联想能使作文语言丰富生动 联想能活跃思维、丰富思想,从而使文章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有人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正是从眼前的盎然春意、蓬勃生机
6、联想到人们“闹元宵”等节日的热烈气氛和动人情景,觉得非用“闹”字才能表达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可见“闹”字正是联想的结晶。 那么,在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中,我们语文教师如何超越陈旧的作文教学方式,怎样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写出精彩的作文呢? 1.要养成联想的习惯。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事物,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生活,观察、积累、尝试、体验,这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在细心观察事物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运用各种联想,并在联想中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捕捉事物的特征,才能写出“人人眼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的新意。 2.要
7、有正确的联想途径。联想并不是无目的、无规律的胡思乱想,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联系性特征和动态性特征,运用具体思维技巧的科学的思考。在写作时,应有一个明确的、正确的中心——“焦点”,再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联想,决定材料的取舍,这样写出来的才会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好文章。 3.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善于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联想契机、形式和作用,借此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4.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一个人联想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是否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又取决于他对生活对周围事物是否
8、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写作中联想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花大气力循序渐进地精心培养,更需要学生在写作中自觉而灵活地运用。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之花才能越开越美丽,越来越芬芳。 (单位淮安市溪河镇初级中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