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233297
大小:5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2
《巧借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巧借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是学生立足社会,学会生存的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最终目的,而培养学牛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其最高境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现行教科书寓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具有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有利契机,不断深化思维训练,让学生的灵感得以显现,个性得以发展,从而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一、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尽快揭示文章中心,我经常根据教材的特点适当调整阅读顺序
2、,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的战士邱少云》是以时间结尾的,强调了邱少云牺牲的H期。捕捉主题后,我提问:“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学生立即从末段找到了答案,很顺利地按时间顺序把全文分成了四部分。又如教学《詹天佑》时,我按“第一段一第四段一第二段一第三段”的顺序指导学生学习,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思路考虑问题: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伟人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竣工是他爱国思想的体现?这些问题解决了,詹天竹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同时第一、二、四段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这样安
3、排教师就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了。二、抓住意外发现,训练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创新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想象。如教学《赠汪伦》时,有个学生提了这样的问题:“汪伦和李白是好朋友,他为什么不直接送李白去江边,而是要等李白登船后才踏歌送行呢?”这样的问题,我始料未及,也不能给学生一个答案。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学生踊跃发言,他们的答案让我欣喜。“汪伦不直接送李白去江边,是为了
4、给李白一个惊喜。”“可能踏歌送行是个特殊的方式,李白登船后再进行才显得隆重。”“可能汪伦和李白的感情太深了,汪伦觉得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去送别更难过,但李白走后,他控制不住自己,所以马上赶去,用踏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感情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根据口己现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极有意义。三、抓住文章关键词迁移思维在课文难于理解处、关键处,用迁移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如《惊弓之鸟》虽然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好课文,但是这个成语故事所包
5、含的意义学生领会起来并非易事。因为成语故事讲的是鸟,成语比喻的是人,十来岁的孩了很难从惊弓之鸟的形象联系到有类似情况的人。迁移思维可以突破这个难点。学习这个成语是为了受到教育和启发,教师可以把成语的“鸟”字改成“人”字,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思维的迁移和讨论,学生理解并讲出了成语的意义。四、抓住关键词句,发展逆向思维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深化对课文内容的体悟。课题是关键词句2—,利用课题进行质疑能帮助学生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培养他们思考的习
6、惯。如教学《欧阳修追字》时,我让学生读课文,学生抓住“追”字提了几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个学生问:“为什么用《欧阳修追字》做题目?”听到这个问题后,我马上问「'你认为用什么做题目更合适?”学生说「'用《欧阳修改字》更准确。”接下来,我设计了“议”的坏节,让学生围绕“哪个题日好”展开辩论。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各抒己见,在辩论中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准,培养了创新能力。五、抓住课文留白,培养发散思维教材中的一些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无限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良好情境。这也就是我们经
7、常说的课文留白,如课文屮言尽而意无穷的结尾。教师耍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和联想,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教学《赠汪伦》时,我利用教具及简笔画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抓住“情谊深”,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这对江边依依惜别的朋友会说些什么话。这样的例子在语文课本中举不胜举,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牛不敢议时激一激,在学牛议不起来时给予画龙点睛的点拨,并在议到精彩处时送去由衷的赞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语文课题教学的特点,长期坚持,必有成效。六、发展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
8、思维训练中,我还注意把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结合起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我选一篇课外读物《狐假虎威》让学生阅读,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你们知道谁在前,谁在后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狐狎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带着'说明了狐狸在前,老虎在后。”有的说:“一定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我是从词序的前后关系分析谁在前谁在后的。”有的说:“从插图可以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有的说:“百兽先看见狐狸,再往狐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