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复习课,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巧借复习课,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ID:41012623

大小:5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3

巧借复习课,培养数学思维能力_第1页
巧借复习课,培养数学思维能力_第2页
巧借复习课,培养数学思维能力_第3页
巧借复习课,培养数学思维能力_第4页
资源描述:

《巧借复习课,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巧借复习课,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复习课不仅要注重解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更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前每个一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笔者积累了一些数学复习课堂,以习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1.回顾解题过程,培养思维严谨性思维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要求学生对课本概念、定理理解充分、完整,逻辑推理步步有据.在教学中,教师善于抓住学生概念、定理理解不透彻,条件运用不成熟而发生的错误,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不仅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

2、掌握,而且能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在九年级数学复习课中,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下面这道题:已知如图1:在△ABC中∠B=60°,AB=2BC,求证:∠C=90°(2011年上海市中考试题改编)大部分学生给出以下证法:因为SinA=,AB=2BC,所以SinA=,由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得图1∠A=30°,又因为∠B=60°,所以∠C=90°学生解完此题,脸上露出欣喜之色,感觉复习课做这道题简直太简单了.笔者巡视整个班级后,没有做过多的评价,只是点拔:请同学们认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看有没有推理不严密、思考不严谨的地方.笔者的话引起学生的窃窃私语,有的学生甚至面露疑惑地张望着笔者,但是

3、几分钟后,一位学生大呼:我知道了,第一步错用了正弦的定义,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运用的前提条件是直角三角形,而这道题要证的结论是直角,所以我们犯了逻辑性的错误.一语惊醒梦中人,其他学生也恍然大悟.通过教师引领与点拨,学生自觉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辨别错在何处,解析错误原因,加深了对概念与定理的理解,培养了自己缜密思考的能力.2.反思解题策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2.1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思维灵活性是思维品质的核心,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它常常表现为思维过程的发散性.一题多解是针对一道数学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得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一题多

4、解不仅加深学生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而且达到训练发散思维的目的.学生通过对上题仔细分析,认真思考,找到了以下三种证题方法.证法1:取中点法 如图2-1所示,取AB的中点D,连结CD,易证△BCD是等边三角形,从而CD=AD=BD,所以∠ACB=90°.证法2:加倍延长法 如图2-2所示,延长BC至E,使CE=BC,因为AB=2BC,所以AB=BE,又因为∠B=60°,所以△ABE是等边三角形,再结合三线合一的性质得∠ACB=90°.证法3:构造垂直关系证相似如图2-3所示,作CE⊥AB,垂足为E,因为∠CEB=90°∠B=60°,所以∠ECB=30°,BE=BC,即,所

5、以,又∠B=∠B,所以△BCE∽△BAC,所以∠CEB=∠ACB=90°2--1通过对上述几种方法的探究,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其思维始终处于发散的状态,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思维灵活性得到训练.2.2  一题多变,举一反三充分运用变式训练,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变换题目的条件,探索相应的结论;变换结论,探索成立的条件;也可以变化原来的题型,如把证明题改为填空题、选择题或计算题.这样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处理不同的问题,调动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不变应万变,从而

6、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在中考《特殊四边形》的复习中,我先向学生出示下面这道题如图1所示,正方形ABCD及等腰Rt△AEF有公共顶点A,∠EAF=90°,连接BE、DF.将Rt△AEF绕点A旋转,在旋转过程中,BE、DF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结合图(1)给予证明;这是一道运用正方形基本性质以及全等来解决的基础题,同学们都能很快独立加以完成;在复习课上,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应变能力以及灵活的思维能力,我做了如下变形:将(1)中的正方形ABCD变为矩形ABCD,等腰Rt△AEF变为Rt△AEF,且AD=kAB,AF=kAE,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

7、论是否发生变化?结合图(2)说明理由;问题的抛出立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同学们纷纷猜想出了结论.两条线段的数量关系明显不相等,BE=KDF,位置关系确是仍然垂直.教师顺势引导,这样的比值关系还能运用两个相关的三角形全等吗?那么可以用我们学到的什么知识解决呢?相似的方法水到渠成.这样的变换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又提高了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数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在问题的最后,我又把条件作了进一步的变换:将(2)中的矩形ABCD变为平行四边形ABCD,将Rt△AEF变为△AEF,且∠BAD=∠EAF=a,其他条件不变.(2)中的结论是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