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化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心理的调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化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心理的调控益阳市箴言中学肖灿兰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中的心理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和化解学生学习心态中的消极因素,把学生引入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既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化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
2、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日食学习时,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了解形成原因、过程和类型,于是我就按照要求设计一堂学生表演探究课。首先我请三个高矮胖瘦不同的学生,他们分别代表太阳、月球和地球。我提出问题“三位同学怎样站才能使代表地球的同学看不见代表太阳的同学呢?”下面的学生积极要求上来表演,正确的位置是代表月球的同学站在中间,而且三个同学必须站成一条直线。因此学生通过情景表演很容易和很牢固地掌握形成日食的条件(原本较抽象变得更具体、更形象)。这样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心理,从而有利于培养
3、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合理疏导,调整学生的焦虑心理焦虑是学习者在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种忧虑心理倾向。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产生破坏作用,都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取得最佳效果的焦虑度应是适当的。一方面,要防止学生焦虑程度过弱。教师要抑制学生的依赖心理,不要一讲到底,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制造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责任感,如角色刺激、抢答赛等在《硫酸》一节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分小组比赛:现有两瓶试剂,已知一瓶为浓H2SO4,一瓶为稀H2SO4,请用多种方法区别它们,看哪个小组
4、提供的方法多且新颖。这时,即使那些平时有依赖思想的学生,也都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中去,在思考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学生焦虑程度过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他们敏感,自尊心强,很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这种心理表现在课堂上害怕发言,怕说得不好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形象。不少学生说:“本来有些想法,但不全面,不完整,可一站起来,心里就着急,脑子里一下子什么也没有了。”少数学生说:“真怕点到我头上。”上述心理是焦虑程度过强的表现,它也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
5、发展。调整的方法是抑制学生过度的焦虑。具体的做法是:(1)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心理上的足够准备。(2)调整课堂教学,点拨学生思维,助其成功。教师可点拨学生思维,助其成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成功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自尊。但教师又要注意不能包办代替,在点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甘油的性质时,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向学生提问:“我们现在使用的粉笔是无尘粉笔,它可以有效地防止粉尘的产生,那么它为什么可以防止粉尘的产生呢?”对这一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还是想不出来,这时教师可稍作点拨:“打扫教室时,
6、我们为什么常常在地面上洒点水?”“为了防止产生灰尘。”此话一出口,不少同学从“加点水可以防止灰尘”得到启发,悟出了“甘油具有吸湿性,因此粉笔中加入甘油可以防止粉尘的产生。”3、改变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怀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教师不要老用一套教学方式,即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改变教学方式。例如,学生在学习《卤素》一章时,对“食盐中是否真的加有碘”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于是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事先让学生讨论需要了解的信息是什么,主要途径是网上主题词检索和查阅学校的图书资料,然后让学生交流互相启发补
7、充扩展他们取得的信息,尤其要弄清以下问题(1)“食盐中加碘”是加入何种化学物质;(2)“食盐中碘的含量”的测定方法;(3)“食盐中碘的含量”的卫生标准;(4)碘与人体健康;(5)人类补碘的途径。然后组织学生实验,测定食盐中碘的含量,并与卫生标准比较。最后让学生交流他们所测结果及他们所发现的问题,并让学生分工写出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由于这一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于是笔者采用了让他们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把握知识和能力落差,维持学生的探求心理所谓知识和能力落差就是学生将
8、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学习时所需能力与学生能接受的知识和学生现有能力的差。如果落差过小,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如果落差过大,学生又力所不及。为此,教师必须通过对学生现状的客观分析,确定恰当的知识和能力落差,维持学生的探求心理。这就要求教师的施教必须符合学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