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变异机制的研究.pdf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变异机制的研究.pdf

ID:52941156

大小:195.22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变异机制的研究.pdf_第1页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变异机制的研究.pdf_第2页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变异机制的研究.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变异机制的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4·生理生化中国畜牧兽医 2005年第32卷第3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变异机制的研究孙丽娜,江勇,胡建民(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沈阳 110161)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目前已成为养鸡业中危害最大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病毒基因组RNA的点突变、缺失、插入和不同毒株基因组间的同源重组所导致的病毒血清型、基因型和组织嗜性的改变是造成现用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病毒的变异已成为当前对IBV病原学及本病免疫防制研究中的热点,作者重点就IBV变异机制及其变异株的来源等方面作一综述。关键词

2、: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中图分类号:S852.65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7236(2005)032002420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bronchitis,IB)基因组发生变化,产生新的IBV变异株。这种遗传是由冠状病毒科(coronavrindac)冠状病毒属信息的改变可能是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生存的一个(coronavirus)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重要机制。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V主要侵害雏鸡的2IBV的分子变

3、异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及肾,也可引起产蛋鸡产目前研究结果表明,IBV的S蛋白、N蛋白、M蛋量和鸡蛋品质下降,甚至造成成年鸡死亡,肉鸡生蛋白在病毒的进化上均表现出变异现象,其中又以产性能下降,目前已成为养鸡业中危害最大的病毒S蛋白的变异最为明显,不同毒株S1基因核苷酸变性传染病之一(殷震等,1997)。化幅度可高达50%以上(Jio等,1997;Lee等,2001;自1931年首次发现IB以来,IB的病型已由单Smati等,2002;Sapats等,1996),IBV变异株S基纯的呼吸型增加为

4、肾型、腺胃型、肠型、产蛋异常型因的微小改变,可能引起IBV抗原性发生较大的变及新报道的胸肌病变型。新致病性的IBV在不断出化(Lee等,2001;Moore等,1998)。通过对美国型、现,IBV的血清型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血清型之Mass型、荷兰型、欧洲型IBVS1基因序列进一步的间没有或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给本病的诊断和防分析发现在53~148氨基酸残基段存在一个高变区制带来很多困难。病毒基因组RNA的点突变、缺(HVR),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这一区域。在GA98失、插入和不同毒株基因组间的

5、同源重组所导致的S1基因421bpHVR中,有17个核苷酸突变位点,病毒血清型、基因型和组织嗜性的改变是造成现用点突变已经发生在从DE072到GA98系IBV的长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病毒的变异已成为当前期积累中。应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GA98的核对IBV病原学及本病免疫防制研究中的热点。苷酸突变率为1.5%,氨基酸突变率为2.5%,较其1IBV变异的理论基础他毒株的进化要快很多(793öB株仅0.3%核苷酸关于病毒的突变理论,存在着2种观点。一种认突变率)(Lee等,2001)。Sapa

6、ts等(1996)比较了澳为,基因突变是随机自由发生的,病毒基因组上任何大利亚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近30年的分离位置随时都可出现突变,因此对于IBV的克隆来株的S1基因,发现氨基酸差异主要位于53~152、说,均存在一些具有突变的病毒粒子,并且IBV作192~202、288~313残基区,在有毒力肾变Gray株为一种RNA病毒较其它DNA病毒更为明显。另一与无毒力的JMK株之间比较发现,氨基酸差异主种观点认为,正如病毒对某些化学药物的抵抗或依要位于123~152位之间。赖那样,IBV突变

7、是病毒在新的生存条件下,借合成研究结果证实,许多遗传组成变化很快的病毒途径的某些改变而发生的。IBV在宿主免疫过程中,很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Kusters等(1987)报道,由于外界环境和宿主体内的适应性变化使得IBV通过基因序列比较发现日本分离株KB8523是由M41和D1466重组而来,KB8523的S2蛋白几乎和M41的S2收稿日期:2004206218蛋白完全一致,但在929~1102处却与D1466相同;作者简介:孙丽娜(1978-),女,辽宁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分子病毒学。英国分

8、离株6ö82是由D207和D1466重组得到,6ö82中国畜牧兽医 2005年第32卷第3期生理生化·25·株的S1和大部分S2序列与D207相同,与S2的3′端等,1991;Domingo,1997),这也是IBV基因组发生的同源性却从99%下降到57%,从同一位置起,与同源重组的一个原因。D1466的同源性从73%上升到97%。同源重组是冠状病毒变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早期的研究认为IBVN基因是高度保守的,氨基大量研究结果表明,IBV在其基因组内存在着所谓酸同源性在各分离株之间不低于9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