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903485
大小:16.52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31
《孩子学会偷钱了该怎样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孩子偷钱怎么办? 零食吃喝、玩具支出……,因为身边有了更多的消费方式,现在的孩子们对钱的欲望也越来越大,如果没有给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念,一旦给的零花钱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家长就极有可能要面临一个敏感的问题:孩子偷钱。前段时间,乐乐妈妈就因为儿子偷钱的事情烦恼不已,乐乐今年11岁,在深圳某小学就读,在学校,乐乐是个品学兼优、性格温文尔雅、人见人夸的好孩子,可是到了五年级时,乐乐逐渐开始迷上了上网打游戏。刚开始,乐乐只是每个星期上1个小时的网,玩1个小时的免费游戏,并且妈妈曾经告诉乐乐,玩网络游戏是为了适当放松,如果花钱的话就没有意
2、义,乐乐也很赞同妈妈的话,后来,有一天乐乐考试成绩很好,就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上网的游戏卡,乐乐妈妈跟乐乐沟通过之后,乐乐答应以后不再在游戏上花钱,每个星期只玩1个小时的免费游戏,后来妈妈在整理自己钱包的时候突然发现少了50块,在妈妈的询问下,乐乐承认是自己拿的,妈妈为这件事批评了乐乐,乐乐保证不再犯,过了1个月,乐乐妈妈自己的钱包又少了100块,妈妈紧张不已的问乐乐,乐乐很不好意思的承认了是自己拿的,乐乐妈妈又生气又害怕,气的是自己没把钱放好,怕的是,现在乐乐已经开始偷钱了,长大可怎么办,盛怒之下的乐乐妈妈打了乐乐,但是妈妈还是很不安,
3、她很害怕乐乐因为养成了偷窃的习惯,长大以后不务正业,或者抢银行怎么办,乐乐妈妈越想越怕,于是就找到了我。跟乐乐妈妈聊的过程中,发现乐乐妈妈很焦虑也很不安,在她心中,乐乐一直是一个很懂事很有自己想法的男孩子,她从来没想到偷钱这么严重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其实很多家长都有像乐乐妈妈这样的困惑。那孩子为什么会偷钱呢?要怎样避免这种行为呢?在这里,我想给乐乐妈妈,也给广大的家长们一些建议。 其实孩子偷钱根据动机和频繁程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偶尔偷拿,大多数偷钱孩子都属于这种,因为年龄尚小的孩子一般不会存在偷盗习惯;二是经常性偷拿,这种情
4、况主要是孩子在一段时期内由于特定原因从家中拿钱,应该引起家长注意;这个和与偷拿非亲友关系的钱的性质是不一样,这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偷窃。只要孩子没有偷拿非亲友关系的人的钱,就不必担心孩子产生盗窃心理。三是偷钱上瘾,这种情况通常只发生在极少数孩子身上,家长们必须认真对待。针对两种类型的孩子,家长可以参照自己的孩子采用以下不同的教育建议: 绝大多数孩子偷钱都是第一种情况,而且多数孩子都是顺手把父母放在明显位置的零钱拿走,在他们和父母心中,并不认为这算是家中偷钱行为,对此,家长也不能不闻不问,要让孩子明白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角一分,
5、都要跟家长说明情况,征得同意。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孩子是有意识从父母的钱包、书包或放钱处偷拿,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面对这类孩子,家长要询问具体原因,教育孩子明辨是非,采取正确的方式向父母索要钱物。 第二种情况下的孩子极有可能是遇到了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可能是孩子主观上迷恋上网之类的活动,也有可能是客观上遇到了被迫出钱的情况,家长们应该平心静气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偷钱原因,然后分析原因、商讨对策,一起帮孩子解决问题。教育孩子时,要冷静郑重但是不可严厉,更不可打骂,让孩子感到这件事情应该认真对待,但不要让孩子感到强大的压迫,以便孩子能够接
6、受我们的建议。这边给家长的建议有以下几条:一、父母对于孩子正当合理的需求应给予满足。其实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会产生自己的购买欲望,与同学交往也需要一定的零花钱,当正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以偷偷摸摸的方式进行。如果您坚决认为不应该满足孩子,那么一定要给孩子讲清为什么,尽量取得孩子理解。而不应该是强硬的简单的禁止。二、对孩子“财商”教育要从小进行。孩子拿家里的钱,很多时候是孩子对于金钱有了一定理解但又理解不到位,孩子这个时候希望有一定的金钱支配权,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接触适当的财商教育,对于孩子将来的理财也大有裨益。比如说给孩子一定
7、比例的零用钱,教他做好消费的计划,钱应该怎么用,每笔钱的支出是如何进行一一登记,让孩子有独立自主的支配权力,这样他们会更好地懂得节约和科学用钱。再比如说,现在有很多财商课程,6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参与学习。会更加科学有效的帮到孩子,让孩子自己学会理财。三、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偷钱这个问题,孩子错处有二,不该偷拿钱,最主要的是“不择手段”这种思维方式。为了保证教育效果,我们应该突出重点。告诉孩子最让您生气的不是不是拿钱,而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想法,这种任性的、自私的、不计后果的想法是您不能容忍的。告诉他,满足自己的愿望要用合理的方
8、式,假如合理的方式行不通,那么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放弃自己的愿望,而不应该是不择手段的去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承担后果的勇气等要在“不择手段”这种思想完全消除之后进行,循序渐进。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