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561754
大小:96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4-10
《高中地理 3[1].3.4数字地球课件 中图版必修2.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3.4数字地球一课程标准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二基本要求1知道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2知道构筑“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3列举身边实例,感受数字地球带给我们的便利生活。4展望数字地球的发展前景,激发求知欲和对科学技术的热情。三发展要求1理解“数字地球”与GIS、GPS、RS之间的关系,是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性概念。2理解“数字化”的含义,领悟“数字地球改变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的语意。数字地球指的是地球信息模型。即把地球上每一角落的信息都收集起来,按照地球上的地理坐标建立起来的完整的信息模型。1读右图讨论:⑴数字地球的概念
2、⑵想一想,构建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是什么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性能计算能力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①关键技术:计算机、卫星遥感(RS)、全球定(GPS)、地理信息系统(GIS);②最主要的基础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③核心内容:信息化已经建成了完善的四大计算机网络,建立了多个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地面接收台站,配合中低空机载对地观测平台和地面观测台,能够接收和处理多种标准的卫星图像数据,取得了大量高分辨率的全景摄影图。2006年3月6日,
3、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数字地球原型系统通过了成果鉴定,被认为是国际上除美国外的又一先进的数字地球原型系统。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高性能计算能力、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等。⑶中国数字地球知多少2走进数字地球,畅想数字校园走进数字校园⑴教师备课数字化,从网络下载教学资料和图片,形成多媒体课件;在联网的教室中,点播高质量的视频,利用网络师生互动,电脑批改作业。⑵学生学习数字化,丰富的媒体感受、灵活多样的师生交互,课后利用共享资源,调出教学课件继
4、续学习,自主性加强,在网上与师生交流探讨问题;⑶校园资源数字化,提供学习方法、提供课程学习、实验、实习等教学资源、考查学习效果、颁发学历文凭、图书馆借书,广播数字节目等。⑷财务管理数字化,缴学生学杂费、支办公费用、经费收支查询、学校财产、收费标准文件等。3我们一起跨入未来世界,在下列选题中任选一个,描述它的特征⑴数字政府⑵数字农业⑶数字城市⑷数字环保⑸数字奥运数字奥运建筑技术在展览数字政府:是指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政府机构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务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国家行政
5、管理形式。主要作用:提高政务办公效率、“网上在线办公”创造出“虚拟政府”环境、改变了政府的组织形式,节省人力资源、高度民主的政府、减少官员腐败等。表现形式:①政府办公自动化;②公民随机网上查询政府信息;③政府进行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④电子选举;⑤网上公众决策讨论;⑥政府实时信息发布;⑦各级政府间的可视远程会议;⑧电了商务;⑨政府公共管理自动化:如自然灾害应急反应,智能交通控制等。数字农业数字农业的基本含义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融合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根据农田的具体情况,做到
6、“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高新技术系统。形成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动态监控、机械收割以及采后处理的“链条”,以实现最佳投入/产出比,同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数字农业的根本目的是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和最佳的环境效益。数字城市所谓“数字城市”,就是把“原型城市”以数字化的形式装进计算机里进行管理。“数字化城市”广义上讲,是指城市的信息化。它既是城市信息化的概述,又是城市信息化的目标。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
7、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数字环保数字环保是数字地球在环保信息化和环境管理决策中的具体应用。它是以环保为核心的,由基础应用、延伸应用、高级应用和战略应用的多层环保监控管理平台集成的系统,具体包括环境测控跟踪系统、环境预测预报系统、污染源平面显示管理系统、污染源异动跟踪报警系统、环境状况领导速查系统、环保增值业务管理系统、排污收费系统、环境GIS系统、污染事故预警系统、环保业务工作流管理系统、环保动态仿真系统、环保决策支持系统和分布式万维拟境系统等系统,其基本实施过程就是将信息、网络、自动控制、通讯等高科技
8、应用到环保领域,实现环保的数字化。数字地球基本含义畅想未来基本含义核心内容关键技术数字政府数字农业数字校园展望科技前景感受未来世界学习小结和板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