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视译”及其之于口译技能的定性研究】 口译视译视频.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视译”及其之于口译技能的定性研究】口译视译视频 [摘要]自从有了口译培训以来,视译一直被视为口译培训的必要步骤。但究竟什么是视译,视译是否对口译技能的提高有所帮助,人们对此并未达成一致的看法。视译在口译训练中的作用并不明确。从认知和心理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视译,并对其进行定性的分析和研究,将帮助我们对视译重新定位,也为我们将其纳入口译训练的内容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视译视译能力负荷模式“注意力分配”理论 一、引言 视译(SightTranslation),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活动,只是很多人在涉足口译以前,并不了解这一具体的概念。以前,人们普遍使用这种方
2、法学习外语,它是翻译式教学法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但是近来,随着口译教学的普及,视译主要被视为一种训练口译人员的方法。 口译学习中,许多专家认为,视译训练中所要求的快速、高效的视觉接收、大脑分析、口头表达的协调能力,能为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视译对于口译能力的提高毫无作用,比如,Viezzi(1989:65-69)就认为,视译和同声传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不同的信息来源要求译员使用不同的信息加工策略。所以,他非常质疑把视译作为同声传译训练手段的有效性。对于视译本身的研究及其对于口译技能提高的理论依据的研究少之又少。国内外虽然也有少数对视译
3、进行的定量研究,但是单纯通过增加几周的视译课程,就认定后试和前试的差距来自于视译的训练,不免又过于简单。所以,我们将从定性的角度,系统总结对视译所进行的研究,从而证实视译训练对于口译技能提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视译研究的回顾 视译(SightTranslation=STR)一直被视为笔译和口译的复合训练,既可以被看成笔译的具体形式,也可以被看作口译的变体(Lambert,2004:298)。Kim(2001)在加利福尼亚的蒙特里外国语大学进行了一次调查,得出的结论为:虽然学生在何时、为何以及以何种方式进行视译训练等方面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所有学生都认为视译更靠近口译
4、,是一种口译技能训练,而且还认为,应该把视译训练纳入口译技能训练的内容。 1.视译的定义 视译是指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可以依照演讲者拟好的文稿进行的口译(肖爽,2009:73)。这种以视觉输入信息所进行的同声传译(有稿同声传译)多应用于正式会议及学术会议等。根据视译的复杂程度,视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严格意义的视译(STRproper);(2)有准备的视译(PreparedSTR);(3)连续视译(ConsecutiveSTR);(4)连续口译中的视译(STRinConsecutiveInterpretation);(5)同声传译中的视译(STRinSimultane
5、ousInterpretationwithText),我们在文中所提到的视译指的就是第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视译。 2.视译的认知过程 视译需要输出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成果,因为口头的翻译几乎是与阅读文本同时发生的,即把一种语言的书面输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口头输出。Angelelli(1999:27)提出:“视译是对书面文本的口头翻译,而口头翻译听上去应该好像译员只是在阅读用目的语书写的书面文本的内容。” DanielGile(1995)强调,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并进一步提出了能力负荷模式(EffortModels)。能力负荷模式是以“加工能力(Proces
6、singCapacity)”的概念和“某些脑力活动需要较多的加工能力”的事实为理论基础的。 Gile提出连续传译包括两个阶段:听取和理解信息阶段以及信息重组阶段。 第一阶段:CI(PhaseOne)=L+M+N+C CI=ConsecutiveInterpreting L=ListeningandAnalysisEffort M=MemoryEffort N=Note-takingEffort C=CoordinationEffort 第二阶段:CI(PhaseTwo)=Rem+Read+P Rem=Recallfromshort-termmemory
7、 Read=Decipheringofthenotes P=ProductionEffort Gile对同声传译的阐释为: SI=L+M+P+C SI=SimultaneousInterpreting Gile对于视译的阐释为: ST=Reading+Production Gile(1995:183)表示,在视译过程中,听取和分析信息能力负荷变成了阅读能力负荷,信息输出能力负荷的任务没有变化,记忆任务也不同于同声传译和连续传译所需要的记忆能力负荷,因为所有的信息都摆在译员眼前。 3.视译的优势研究 纵观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