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与推断(14).ppt

有机合成与推断(14).ppt

ID:52044002

大小:1.88 MB

页数:38页

时间:2020-03-31

有机合成与推断(14).ppt_第1页
有机合成与推断(14).ppt_第2页
有机合成与推断(14).ppt_第3页
有机合成与推断(14).ppt_第4页
有机合成与推断(14).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机合成与推断(14).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有机合成与推断廖永香复习过程1.考纲要求2.考查方式3.常见失误4.烃和烃的衍生物间的相互转化关系5.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6.解题思路7.有机物的推断突破口8.典型例题分析9.小结10.作业1.考纲要求A4种能力要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B了解烃(烷、烯、炔和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组成、结构特点和性质,认识不同类型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能设计合理路线合成简单有机化合物。1.考纲要求C综合应用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或推导未知物的

2、结构简式。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D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知道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E掌握有机合成路线选择的原则。2.考查方式1.有机合成与推断命题形式上多以框图的形式给出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考查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判断反应类型、分析各物质的结构特点和所含官能团、判断和书写同分异构体等;或者是给出一些新知识和信息,即信息给予试题,让学生现场学习再迁移应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成与生产,考查考生的自学与应变能力。有机合成与有机推断是高考的热点,预测今后将继续成为

3、有机部分化学试题的主要考点,并且很可能逐步向综合性、信息化、能力型方向发展。而如何解有机合成与有机推断题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2.命题内容上经常围绕乙烯、苯及其同系物、乙醇、乙醛等这些常见物质的转化和性质为中心来考查。3.常见失误及对策一讲就懂,一做就错,一考就倒第一、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如解题格式力求规范,书写工整、清晰。第二、强化有机物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归纳常见错误,分析错因,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治标治本。第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包括审题、

4、析题、答题习惯、平时解题力求思路完整,体现过程,计算力求结果准确。第四、考生化学学科的考场失误看,除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全不牢外,还突出反映在审题失误和表达失误方面。关键条件和提示因素被忽视,元素符号或有机物结构简式写错,所答非所问,未抓住要点,这些都是化学卷面上常见的现象。4.烃和烃的衍生物间的相互转化关系5.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一、官能团的引入5.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一、官能团的引入5.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一、官能团的引入5.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一、官能团的引入-引入卤原子5.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一、官能团的引入-引入卤原子5.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一、官能团的引入-引入羟基5.有机合成的常规方

5、法一、官能团的引入-引入羟基5.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一、官能团的引入-引入羟基5.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一、官能团的引入-引入醛基5.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一、官能团的引入-引入羧基5.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一、官能团的引入-引入羧基5.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二、官能团的消除1.通过加成消除不饱和键。2.通过消去或氧化或酯化消除羟基。3.通过加成或氧化等消除醛基。三、官能团的衍变1.利用官能团的衍生关系进行衍变。2.通过某种化学途径使一个官能团变成两个。3.通过某种手段改变官能团的位置。6.解题思路解有机合成与有机推断题,主要是确定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从而得出是什么物质。首先必须全面地掌握有机物的性质以

6、及有机物间相互转化的网络,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审清题意(分析题意、弄清题目的来龙去脉、掌握意图)、用足信息(准确获取信息,并迁移应用)、积极思考(判断合理,综合推断),从中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再从突破口向外发散,通过正推法、逆推法、正逆综合法、假设法、知识迁移法等得出结论,最后作全面的检查,验证结论是否符合题意。7.有机物的推断突破口1).根据有机物的性质推断官能团a.水或溴的CCl4溶液褪色:C═C或C≡C;b、FeCl3溶液显紫色:酚;c、石蕊试液显红色:羧酸;d、Na反应产生H2:含羟基化合物(醇、酚或羧酸);e、Na2CO3或NaHC

7、O3溶液反应产生CO2:羧酸;f、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g、NaOH溶液反应:酚、羧酸、酯或卤代烃;h、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醛;i、常温下能溶解Cu(OH)2:羧酸;j、能氧化成羧酸的醇:含“─CH2OH”的结构(能氧化的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羟基相“邻”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k、水解:酯、卤代烃、二糖和多糖、酰胺和蛋白质;l、既能氧化成羧酸又能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