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观后感.doc

《至暗时刻》观后感.doc

ID:49617188

大小:17.5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2

《至暗时刻》观后感.doc_第1页
《至暗时刻》观后感.doc_第2页
《至暗时刻》观后感.doc_第3页
《至暗时刻》观后感.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至暗时刻》观后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至暗时刻》观后感从自己的“CPU”里好好过滤了一遍,最后决定了写《至暗时刻》吧,在这种绝望中寻找希望,希望中又充斥着绝望的氛围中,可能会令人对战争的感触更加的深刻,也使我有了很多关于民族、自由、战争、和平的思考。首先来介绍一下故事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部分自1939年9月1日德国和其附属国斯洛伐克一同进攻波兰开始,9月3日法国、英国和英联邦成员国同时对德国宣战。总之中间你来我往打着打着到了1940年的4月份,那时的德国为了避免欧洲盟军国阻挡瑞典铁矿运往德国的路线,决定入侵丹麦和挪威以确保原料运输丹麦立即宣告投降,而尽管盟军提供协助德军仍然

2、在2个月内攻占挪威。1940年5月为了避免德国抢先攻占,英国随即入侵冰岛以实施军事管制。同时因为挪威战役的失败,温斯顿·丘吉尔于1940年5月10日取代了内维尔·张伯伦,成为英国新任首相。1940年5月10日,德国开始策划入侵法国、比利时、荷兰与卢森堡,在几天内德军便以闪电战战术成功攻下荷兰和比利时。法国所设下的马奇诺防线使得法军认为透过天然屏障能让德军装甲车辆无法突破,然而德军则先攻占防御较为薄弱的阿登后随即攻击位在比利时的盟军侧翼。最终到了同年6月初时,英国军队放弃其运到欧洲大陆的重型装备并自敦刻尔克紧急撤离。”《至暗时刻》的故事就发生在丘吉

3、尔上任至敦刻尔克撤退发生之后这段时间里,故事的发展其实很简单,整个电影很少赘述关于战争的画面,与其说它是战争片还不如说它是人物传记类的电影,影片没有让人热血沸腾的英雄场景,也没有飞机轰鸣、炮弹满天飞的嘈杂声音,有的只是丘吉尔紧促的脚步声、呼喝声、电报打字声。影片中每一次日期的跳动对于了解历史的人来说都像一张催命符一样逼着人们去想象战争的脚步声,就仿佛在潮湿的下水道里,满目的黑暗,只有滴滴答答的水滴声。你看不清楚一切,却又能清晰的听到在你的身后有一个沉重而又压抑的脚步正在向你逼近,你绝望又充满希望的向前奔跑,黑暗中的慌乱使你擦破了头皮、撞破了膝盖,

4、身上的衣服又湿又脏,可这一切你都顾不上,你只知道自己一定要往前跑,努力的跑,你想要努力看见光,可身后的黑暗却怎么也无法驱散,那诡异的脚步声始终萦绕在你的耳畔,没有人能够想象到人们那时心中的绝望。可正好与其相悖的是身处英国的市民们并没有表现的如此不堪与慌张,反倒是那些政客们仿佛如此,张伯伦的失败虽然使丘吉尔得以成功走上权力的顶端,可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矛盾也接踵而至,双重的压力之下,恐怕即使是首相的宝座也会令大多数人望之却步吧,权力就是这样,它在赐予你至高的荣誉之时,也将一把利刃高悬在你的脖颈之上。可也正是这样的局面,让人们更加体会到何为之“苦难之中

5、得见伟大”。《至暗时刻》这个名字起得再贴切不过了。彼时的欧洲已几乎全被纳粹的阴影所笼罩,远处的美国又处在孤立的迷雾之中,整个北半球只有英国这一盏微弱的、随时都可能熄灭的火光,但即使是这样,丘吉尔也坚定的维持着这星星之火,让它在最黑暗的时刻仍顽强的燃烧,这微弱的火光象征着人类向往自由的意志,这意志永远燃烧,穿越历史直到永恒。而这部电影除了记录下丘吉尔这位伟人的伟大时刻,也给予我们一种力量,那就是相信正义、相信自由与光明。“即使全世界都处于黑暗之中,即使所有人都对你嗤之以鼻,也不要让自己心中的火光熄灭,虽然在世事面前,我们就像一盏随时会被吹灭的烛火,

6、但坚定信念,微弱的光芒便会爆炸整个黑夜。”记得《亮剑》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战争对于一个民族的忍耐力是一种考验。”而此刻的英国正在经历这种考验,为了拯救一个大兵,派出一队士兵深入敌阵,为了信仰,在战场上不发一弹,用生命来拯救伤兵,外了拯救被困的30万英军,英国皇家空军不惜送死掩护,民间渔船不顾生命危险拯救,这些都是政治正确符合大众期望的英勇与善良。然而要做出让4000士兵送死,就是为了给30万英军留一个活命的机会,要做出拼死一战而不是妥协投降的决策,谁敢轻言内心坚定无疑。没人敢轻言坚持不妥协,一定可以取得胜利,投降或许能够换取苟延残存的机会,抗战的结

7、果,不仅仅要面对凶残的敌人,还要面对民众的质疑,政敌的诋毁。66岁高龄的丘吉尔,面临的现实是,躲在厕所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求助,却遭冷言冷语;自己的党派——保守党也在挖墙脚,拖后腿……甚至家庭经济也陷入困境,丘吉尔答应一天只抽四根雪茄。战争考验的不只是一个民族的忍耐力,更加考验的是一个民族蕴藏在骨子里的品质,英国人民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对战争和侵略的抵抗正如我们国家对于抵抗日本侵略,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一般无二。吉鸿昌的抗日诗这样写道“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与丘吉尔对那4000名被困的英国士兵所说的话何其相似:“

8、很遗憾的是,你们决不能撤退,我重申,你们决不能撤退”。一个民族的高贵不是它曾经有过多么荣耀的历史,而是当莫大的苦难来临时它能够拿出多大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