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792408
大小:679.0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1-25
《第四章 教育目的12353.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位高中教师的心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时时觉得自己的双手沾满的竟然是血、青春的热血。我的双手在捧出一个个大学生的同时扼杀了多少艺术家、文学家、优秀的技师和匠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制作零件毛坯。而凡是生命就一定具有“不可重复”和“不能替代”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模一样的学生,更加不应该努力去培养出一模一样的社会零件。可是现在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老师在做什么呢?每次我带高三毕业班,都无奈地对学生们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受学校的委托、家长的鼓
2、励、社会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学招生的标准来加工你们,或者说得可恶一点,就是来摧残你们,希望通过一年炼狱般的日子,我们能有一个预期的结果。”每一次我都带着非常沉重的心情说这番话,什么时候可以不说啊!时常想我们是为祖国培养建设国家的接班人,还是仅仅为学校培养大学生,社会需要这样的学生吗?——周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本章内容概要教育目的概述我国的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内涵1、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是统治阶级根据一
3、定社会和阶级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格的要求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规定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命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自身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三者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畴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联系。(1)区别: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
4、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等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往往也包括了教育目的的内容,但却不仅仅是教育目的。比起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2)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
5、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二、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教育目的: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制定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国家层面,例)培养目标:一方面反映一定社会发
6、展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一方面也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的级别及类型的制约。(学校层面,例)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现行课程目标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三维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或课堂教学完成后,期望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层级名称制定者内容一级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政府国家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实现途径和原则(抽象化)二级培养目标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学科专家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语文课程
7、目标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三级教学目标(本单元/章或节课或本次活动)教师具体化实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程目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三、教育
8、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1、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二)人的依据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目的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具有针对性各级各类教育目的要形成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有机序列2、人的需要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目的要考虑学习者在不同环境、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三、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1、教育活动中人的的价值选择:学习知识、发展身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