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524871
大小:30.02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2
《第四章 教育目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教育目的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2、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D.激励功能3、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是为谁服务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C.什么人应接受教青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4、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
2、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材B.教学大纲C.教学计划D.教学内容 5、(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6、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7、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 )。A.教育性质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D.教育内容8、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 )。A.课程目标B.
3、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D.教学大纲9、“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A.教育无目的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10、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的认识。A.精神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11、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作出规定。A.社会价值B.个人价值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12、(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A、教育内容B、教育质量C、教
4、育目的D、教育方针13、反映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的事()A.《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纲要》14、()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教学目标D.教育政策1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城市与农村相结合16、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确立教育目的B、设计课程体系C、加强德育工作D、选择教学方法17、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
5、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A、广义的教育目的B、狭义的教育目的C、广义的教育D、狭义的教育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2、教育与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3、教育目的的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和()。4、教育的价值包括()和()5、()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五章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 )。A.依赖性B.向师性C.背师性D.示范性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 )。A.必要保证B.必然结果C.必然要求 D.必然趋势4、“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5、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是( )人员。A.专门B.专业C.职业 D.研究 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
7、定的( )。A.交往能力B.研究能力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7、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A.关健作用B.桥梁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8、学生最重要的权利是(b )。A.人身自由权B.受教育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9、20.在教育史上,两种不同的师生关系模式是( )。A.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B.内发论与外铄论C.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D.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10、教师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