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211731
大小:141.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1-22
《中医诊断学课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 绪论 要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特别是四诊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精华部分,考试所占比例很大。要背标题(大标题、小标题),要熟记临床意义。 结合习题复习内容,容易掌握。 第一单元 绪论 中医诊断的三大基本原则(重点记标题) (一)整体审察(审察内外)分两个层面来理解 1.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2.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时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诊断、治疗用药时要综合考虑。 (二)诊法合参(四诊合参) 概念:是指望、闻、问、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详尽收集临床资料的方法就是四诊合参 为什么要四诊合参:《
2、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 1.诊断的准确性取决于医生的主观感觉以及患者的主观感觉与自述,如果这些主观感觉与自述发生偏差,就有可能作出错误诊断,为了减少偏差,必须充分搜集尽可能全面与详尽的资料,才能进行确诊; 2.望、闻、问、切四诊,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又都具有局限性,只能相互补充,不能互相替代。 (三)病证结合(辨别病证) 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所属证候,把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第二单元 问诊 问诊的意义: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
3、要依据,这些资料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 要求:掌握各种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对应的临床意义。 细目一:问寒热寒热分类临床特征寒恶寒——病人自觉寒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畏寒——病人自觉寒冷,加衣覆被或近火取暖能够缓解热病人体温升高体温正常,病人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如五心发热 意义: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一)恶寒发热 寒热轻重感邪性质恶寒重发热轻主风寒表证发热重恶寒轻主风热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主伤风表证。(恶风——遇风则冷,避之可缓,较恶寒为轻。) (二)但寒不热 1.新病恶寒: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的症状。主要见于里实寒证。 2.久
4、病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主要见于里虚寒证。 (三)但热不寒见图表所述 1.壮热 高热持续不退。属里实热证。 2.潮热 A.日晡潮热(亦叫阳明潮热):常于申时即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主胃肠燥热内结之证。 B.湿温潮热:发热以午后明显,特点是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为湿热内盛。 C.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常表现为骨蒸痨热,兼见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由于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热亢盛,虚热内生之故。 3.微热 气虚发热: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少气自汗。 血虚发热:时有低热,兼面白头
5、晕、舌淡脉细。 阴虚发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亦称郁热。 小儿夏季热: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微热,至秋凉自愈者,多属气阴两虚。热型特征临床特点意义壮热高热持续不退>39°兼见面赤,烦渴,大汗,脉洪大属里实热证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日晡潮热(亦叫阳明潮热):常于申时即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主胃肠燥热内结之证。湿温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明显为湿热内盛。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常表现为骨蒸痨热,兼见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阴虚证微
6、热发热不高(<38°),或仅自觉发热见于气虚、血虚、阴虚、气郁、小儿夏季热等 (四)寒热往来 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点。 1.寒热往来无定时 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2.寒热往来有定时 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常见于疟疾。 【习题】 例: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 ) A.疟疾 B.湿温病 C.外感表证 D.半表半里证 E.阳明病 [答疑编号502663020101] 『正确答案』C 例:自觉怕冷,加衣被可以缓解,称为:( ) A.恶风 B.恶寒 C.寒战 D.寒证
7、 E.畏寒 [答疑编号502663020102] 『正确答案』E 例:中午寒颤,午后即发热恶热,汗出好转,每日发作一次,其病属于:( ) A.湿温病 B.少阳病 C.疟疾病 D.瘟疫 E.太阳病 [答疑编号502663020103] 『正确答案』C 例:日晡热甚,腹满便秘,属于:( ) A.阴虚潮热 B.阳明潮热 C.湿温潮热 D.气虚发热 E.阳明经热 [答疑编号502663020104] 『正确答案』B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