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苔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设计】

浒苔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设计】

ID:476004

大小:559.85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7-08-08

浒苔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设计】_第1页
浒苔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设计】_第2页
浒苔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设计】_第3页
浒苔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设计】_第4页
浒苔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浒苔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科毕业论文系列开题报告食品质量与安全浒苔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在植物分类学上,浒苔属于绿藻类,约有40种,中国约有11种。中国常见种类有缘管浒苔、扁浒苔、条浒苔。多数种类海产,广泛分布在全世界各海洋中,有的种类在半咸水或江河中也可见到。常生长在潮间带岩石上,泥沙滩的石砾上,有时也可附生在大型海藻的藻体上。对浒苔的特征性风味的探讨是为其进一步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加工成食品,提取特征性风味物质等等)打下基础。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基本内容:1.1确定浒苔的挥发性成分测定方法1.2对浒苔样品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进行萃取后,用GC-MS联用的方法测定浒苔的挥

2、发性成分。1.3结合感官评定的方法,确定浒苔特征性风味物质。2.拟解决的问题:2.1制定检测的标准2.2浒苔的特征性风味及其含量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实验材料新鲜浒苔:采于象山,海水洗净,晾干,-20℃保存;浒苔粉2.仪器和试剂SHIMADZUQP2010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日本岛津公司)、SPME萃取装置、50/30μmDVB/CAR/PDMS萃取头、冷冻干燥机(SIMUSAIntl.Group)、恒温水浴锅、高纯氦气(99.999%).3.实验条件和方法3.1工艺流程浒苔→预处理→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萃取→GC-MS分析→感官评定样品预处理:新鲜浒苔进行液氮磨碎;3.

3、2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条件称取样品(磨碎的新鲜浒苔和浒苔粉)0.08g,置于15mLSPME顶空瓶中,60℃水浴10min,将经老化处理过的50/30μmDVB/CAR/PDMS萃取头插入顶空瓶中萃取30min,20℃下静置平衡20min,迅速将萃取头置于进样口解吸5min,GC-MS分析。3.3色谱和质谱条件色谱条件:Vocol毛细管柱(60m×1.8μm×0.32mm);程序升温为35℃(保持3min),3℃/min至40℃(保持1min),5℃/min至210℃(保持25min),采用不分流进样模式,柱流速为3ml/min;进样口温度为210℃,载气为氦气。质谱条件:离子源

4、温度210℃,电离方式EI,电子能量70eV,接口温度250℃。3.4分离与鉴定化合物经NlST147、NlST27和WILEY7谱库检索及人工解析确定其化学结构,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仅报道相似度大于80的鉴定结果。4.结果与分析4.1浒苔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采用HS-SPME收集,GC-MS法对浒苔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4.2浒苔中挥发性醇类化合物4.3浒苔中挥发性醛类化合物4.4浒苔中挥发性酮类、脂类和酸类化合物5.结合感官评定法探讨浒苔特征性风味物质。四、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年11月查找资料,撰写综述和开题报告。开题答辩。2010年12月翻译外文文献2011年1月

5、确定实验方案,准备材料和实验仪器2011年2至3月开展实验。2011年4月处理数据2011年5月撰写毕业论文,准备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林文庭.浅论浒苔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9):23-25.[2]王一农,张永靖.浙江海滨生物200种[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6月[3]刘英霞,常显波等.浒苔的危害及防治.安徽农业科.2009,37(20):9566—9567.[4]朱兰兰,刘淇等.浒苔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9-721.[5]何清,胡晓波,周峙苗等.东海绿藻缘管浒苔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海洋科学,2006,

6、30(1):35-38.[6]徐大伦,欧昌荣,杨文鸽等.纤维素酶法提取浒苔多糖的工艺条件[J].海洋渔业,2005,27(1):85-88.[7]吕玲玲.浒苔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717-11756.[8]蔡春尔等.条浒苔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9,18(2):155-159.[9]杨通在,罗顺忠.固相微萃取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6,(01):211-220.[10]张培,冯慧予.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2007,(01):108-115.[11]耿亚鹏,张慧敏,李小川.

7、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J].河北化工,2007,(03):138-142.[12]周珊,赵立文等.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基本理论及应用进展[J].现代科学仪器,2006,(02)[13]傅若农.固相微萃取(SPME)的演变和现状[J].化学试剂,2008,(01):1-7.[14]陈猛,袁东星,许鹏翔.固相微萃取研究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2002,18(5):429[15]赵庆喜等.固相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