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語言與文化研究

課程名稱:語言與文化研究

ID:46890695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8

課程名稱:語言與文化研究_第1页
課程名稱:語言與文化研究_第2页
課程名稱:語言與文化研究_第3页
課程名稱:語言與文化研究_第4页
課程名稱:語言與文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課程名稱:語言與文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課程名稱:語言與文化研究授課教師:曾金金教授作業名稱:中韓成語、俗諺比較學生級別:華研所碩二學生姓名:蒲彥汝(695240156)中、韓雖同為漢字文化圈成員,實屬不同語系。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韓藉由文字和語言將輸入的學術思黒價值觀等抽象的意念建立於自己的文化體系之中,在精鍊的成語或反映生活的俗諺尤能現。但是透過與受訪者K1的訪談得知,一般韓國民眾對成語的使用頻率並不高,能夠在言談中隨口說出成語的人因此,此次的作必定受到在場人士的尊崇,能說成語是一種學養與地位的象徵。業內容除訪談所獲得的有限語料之外並加入文獻的探討,針對中、

2、韓成語俗諺的形式和意義表現進行對比分析。下表為訪談語料與文獻資料整理:韓語原文韓語原意直譯華語對應窈窕淑女窈窕淑女吸1沁臥薪嘗膽臥薪嘗膽知彼知己知己知彼屜列号轉禍為福轉敗爲勝先見之明先見之明q早4日漁夫之利漁翁得利早令早旨司"耳.優柔不斷優柔寡斷袖手傍觀袖手旁觀珂吕比耳計口.背恩忘德忘恩負義歆芒人卜召昙平科训彳.造成沒有的事實無中生有廿囚引晉迫召升卫^o]<是口.被趕進了窮境的老鼠咬傷貓狗急跳牆早曇苕刃〒刊井中蛙井底之蛙龟会引生口耳卅电q屯口.猿猴也會從樹上掉下人有失足,馬有亂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盘叫匸円1屜中哄三盖

3、壬匸卜.一句話能還掉一千兩欠債一諾千金E]老£叭BflA}.塵土集聚泰山聚沙成塔仝黒卫吗专召卫屜口.牛失牛棚治好亡羊補牢比旨生逅■O]仝生岳引邑口•.針小偷變成牛小偷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空哥引M。】〕升叶立哥引晉否壬口.去虎穴才能捉到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立呀q二吞仝琨升夸呈寸才卫,人]•首皂夸仝电昔呈洽乙口.如果虎死剩下皮,人如果死剩下名字虎死留皮,人死留名寻4昌刃咅牛号科已昙舍爼环.穀食熟,頭就垂了飽滿的稻子是下垂的(謙沖自牧)甘四吗。]日刃目爼別人的年糕看起來更大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白天的話鳥聽;夜晩的話鼠聽為人宜謹言

4、慎行經由分析表中內容,華、韓成語呈現以下幾種形式及意義的對應關係:1.形式、意義完全相同窈窕淑女(韓)一窈窕淑女(華)臥薪嘗膽(韓)一臥薪嘗膽(華)先見之明(韓)一先見之明(華)2.結構次序存在差異但意義相同知彼知己(韓)一知己知彼(華)1.以更能顯現實際意義的核心語素代換漁翁之利(韓)一漁翁得利(華)優柔不斷(韓)一優柔寡斷(華)2.以與漢語同音之字代換袖手傍觀(韓)一袖手旁觀(華)在韓語中,「傍」「旁」同音(書,bang),因此以「傍」代替「旁」。3.形式、意義相近轉禍為福(韓)一4.形式不同但意義相近背恩忘德(韓)

5、一忘恩負義(華)在俗諺或所謂的佳言方面,韓語多半為事實、狀態或態度的描述,生動但形式並不工整。例如「猿猴也會從樹上掉下」意同漢語的「人有失足,馬有亂蹄」,比喻「孰能無過」;「被趕進了窮境的老鼠咬傷貓」則意同漢語的「狗急跳牆」,兩者皆透過生動的墓寫突顯意義;「白天的話鳥聽;晚上的話鼠聽」以相當平實的文字卻蘊含了漢語「謹言慎行」之深意。韓國成語俗諺大多能在漢語中找到對應的表達一或同形同義,或同形異義,或稍加變化讓意義更突顯,或以簡替繁增加使用度,可以見得中、韓的交流的確源遠流長,韓國人對價值、事理的判斷準則以及藉由觀察自然而

6、悟「理」的行為,處處可見中國文化蘊藉之處,透過語言與文字的呈現就更能證明兩國之間緊密的文化聯繫。有趣的是,在文獻的探討過程中發現韓語和華語之間存在著「形同義異」的成語,以下僅舉數則為例:成語韓語意義華語意義顧名思義遇事先考慮是否有損名譽,是否違背義理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含意絡繹不絕聯絡不斷連續不斷匹馬單槍一人騎馬拿槍的打扮獨自行動,沒有絲毫援助孤掌難鳴①力量單薄,難以成事。缺乏一方,無法爭論打鬥力量單薄,難以成事金枝玉葉①帝王子孫或帝王的門第0可愛的子孫①皇族後裔或出身尊貴之人。花木嬌美珍貴的枝葉在文化交流悠久頻繁的漢

7、字文化圈中,不難看出各國因地理或歷史的發展,將中華文化的根源賦予新的文化意義與詮釋,除了上表所列之成語,為大眾所熟知的日語詞彙「娘女兒)」、「湯,熱水)」、「燃習L等都與華語同形字的字義相去甚遠,儘管在實際的跨文化溝通上往往造成誤解而無法達成有效訊息傳達,但另一角度來看,正因為這些差異的存在,後人也可探究出文化的根源、國與國之間相依存的歷史軌跡、地理環境的區分所產生的文化揉合,甚而價值觀的語言形式以及內容表達。參考資料文美振,2006,論漢韓成語的形式差異,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第4卷,第4期。文美振,

8、2006,漢韓“形同義異”成語的對比分析,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9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