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56184
大小:6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8
《普通中学中等生学习策略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普通初中中等生学习动力机制的研究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中等生问题不容回避”。在学校教冇屮,由于受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被教育者自身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和学业成绩等诸多方血必然存在好、中、斧的分布。国外有关资料中把班级群体中不易引起教师关注、大多时候处于背景状态的学生叫“灰色学生冬我国有人这样界定“中等生冬所谓中等生,是指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门我,在单位教育教学群体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群体,更是实现单位教育教学体整体推进口标不可忽视的群体。通过国内外理论的学习与分析,我们是
2、这样界定屮等生的涵义的:在义务教育范畴内,智力正常,各学科总体平均成绩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要求,但没有达到优秀水平,即学习成绩在班级群体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那部分学生。从统计的角度讲,即处于正态分布屮间70%的学习群体。2.“中等生”在教育教学上是个被教师遗忘的群体。由于长期以来“抓两头、带屮间”的传统教育格局的影响,“小等生”在教育教学上是屈丁被教师自然遗忘的群体。主要表现在:%1.首先是先抓两头,后带中间。“优等生”在学习上往往能受到更多地呵护,现在学校为适应各类竞赛应运而生的辅导班或捉高班,事实上就是最好的体现。不管是重点高屮,述是普通屮学,
3、“优等生”身上往往是寄托着教师较高的期望值和较为深厚的情感,因为“优等生”学习基础较好,在教学中容易出成效;对“后进生”的教育,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就能够显山露水;而且教师通常会以关注“后进生”的方式來稳定班级。而“中等生”就只能被动地等“带”,得不到积极地诱导和教诲。%1.其次是把力用在“刀刃”上。在当而还没有完全淡化分数概念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认为抓“优等生”來提高班级优秀率或学校升学率,这是理所当然的;抓“后进生”来提高合格率也是天经地义的。期终评比光荣榜上,唯有中等生,无名可争,无利可图。例如:从某一所普通中学
4、的学生个人奖励制度来看,“三好学生”评比的先决条件—成绩的排名均应在各年级的25%内,“中等生”则只能参与其它单项荣誉。因此,以此看来,抓“中等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1.再次是以稳为主。不狠抓“后进生”,班风难以改观。“小等生”虽不会给班级增添光彩,但也不会给班级添什么麻烦。他们是班级中较为稳定的群体。因此,“中等生”很容易被教师忽略。更何况教师精力也有限,“屮等生”很难逃脱被遗忘或疏忽的命运。而“屮等生”这个群体,所占比例较大,学习效率低,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其至存在着“隐性流失”的现象,是直接影响普通中学办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
5、因索。2.促进“中等生”的学习动力——对策依据。%1学习动力的促进作用实际上,从古至今,国内外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除了学生的智力水平之外,还存在着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其他因素。如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并说学习欲获得成功,必先“志于学”;赫乐巴特提岀了兴趣性教学原则: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并认为发现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提高学生的智慧。那么,在智力水平之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是什么呢?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实,学生的学习有着完整的心理结构,其中认知因索与动力
6、因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知因索承担着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控制活动,由人的情感、态度、需要、动机等非认知因素组成的动力系统对认知操作因素的活动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功能。正如布鲁姆所说,“我们只能在思维中或概念上对学习的认知因索与情感因索加以区分,而不能把它们看作是两个独立起作用的实体,实际上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影响学习效果的非认知因素转化为相应的动力,影响着学习活动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有效性。%1学习动力的研究是-个被忽视的课题近几年,我国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艾宾浩斯的人类联想实验研究、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巴
7、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华生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格式塔的学习的早期认知理论、学习的自主性原理、学习的口标性原理、学习的系统性的原理、学习的个别化原理等理论都为学习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相对于学习策略而言,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则较少有人涉及,关于“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已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1研究中等生的学习动力是学校研究的新命题。景芳中学是一所普通中学,无论从生源,还是从升学率来看,都存在着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在小学毕业升学过程屮,优质学生生源的流失,导致进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小学阶段的“中等生”,因此,我们正面临着
8、一个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如何激发中等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效率,逐步把“中等生”培养成“优等生”,这已经成为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的重屮之重。学校于2005年已经尝试通过“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