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联合用药治疗儿童获得性肺炎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联合用药治疗儿童获得性肺炎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B-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方法120例获得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给予头鞄嗟厉钠(50〜100)mg/(kg-d)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阿奇霉素10mg/(kg•d)静脉滴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高于对照组83.3%(x2=3.55,P0.05)。1.2方法对照组给予头胞嗟厉钠(50〜100)mg/(kg・d)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10mg/(kg•d),加入5%葡
2、萄糖注射液中稀释成(1〜2)mg/mL静脉滴注,连用3〜5do两组均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3〜5d症状无好转者认为无效,换用其他抗生素,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后,改口服相应抗生素序贯治疗。1.3疗效判断[2]①显效:用药3d内咳嗽、咳痰、肺部❷音明显减少或消失;②有效:用药5d内咳嗽、咳痰减轻,肺部❷音减少,病情逐渐减轻;③无效:用药3〜5d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进一步恶化。4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2结果2.1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6.6%高于对照组83.3%(x2=3.55,P
3、0.05)。3讨论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非典型病原菌、肺炎支原体合并细菌或病毒等感染[3]。无论门诊还是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最常见的致病菌仍然是肺炎链球菌,其他常见病菌还包括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衣原体,严重者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军团菌属。近年来,由于非典型病原体的不断检出,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已占据了重要地位。2001年进行了有关阿奇霉素用于下呼吸道感染治疗的meta分析[4],该研究提示,在降低治疗失败率方面,与其他抗生素相比,阿奇霉素对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未见有明显统计学优势,而
4、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方面,阿奇霉素可使临床治疗失败率降低1/3O但2007年美国感染病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联合委员会(ID-SA/ATS)指出,近年来,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持续上升,在我国青霉素对其不敏感性亦不断上升。唾诺酮类也面临耐药性不断上升,而且儿童的适用范围也受到一定限制。对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抗生素的选择不仅应覆盖最常见的病原菌,包括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产B-内酰胺酶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非典型微生物,还要充分考虑耐药的进一步产生。单用B-内酰胺类抗生素或大环内酯类明显覆盖不足且容易耐药。
5、笔者在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采用B-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明显提高了疗效,同时也有可能降低单一长时间用药带来的耐药菌株的产生,其机制推测为,阿奇霉素除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外还具有很强的细胞穿透作用,能以高于细胞外20〜30倍的浓度在巨噬细胞内聚集,待巨噬细胞迁徙至炎症部位后再释放出来,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十分有利。同时,通过破坏敏感微生物的细胞壁和胞浆的完整性,影响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保持药物在菌体内浓度,有利于B-内酰胺类抗生素对细胞壁的破坏,从而杀灭细菌。大环内酯与免疫系统有协同关系如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吞噬,促进自然杀伤细胞的活
6、性,提高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尤其是其对生物膜的作用,当生物膜被阿奇霉素破坏后,更有利于B-内酰胺类抗生素发挥抗菌作用[5]。过去认为[6],B-内酰胺类杀菌剂与大环内酯类抑菌剂合用有可能产生相互抵减作用,近年来证明[7],由于作用点的不同,二类药物不仅无相互抵减作用,而且还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具有互补、协同功效,还减少了单一用药产生的耐药。当前,B-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联合应用已成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经验治疗方案。本临床观察结果也显示,应用B-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在退热、肺部❷音、症状消失及治愈天数方面较单
7、用B-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明显差异。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袁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9):518.[2]杨淑桂,张山红.盐酸莫西沙星与头砲曲松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中重度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与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09,18(10):962-964.[3]傅毅.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对照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05,26(6):385-386.[4]程书权,张富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儿科疾病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
8、005,20(4):251,[5]冯光毅,胡蓉.B-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观察[J].华西医学,2008,23(4):85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