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探究性学习的探究点

浅论探究性学习的探究点

ID:46746615

大小:6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探究性学习的探究点_第1页
浅论探究性学习的探究点_第2页
浅论探究性学习的探究点_第3页
浅论探究性学习的探究点_第4页
浅论探究性学习的探究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探究性学习的探究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探究性学习的探究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木文总结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点”的一些做法,希望通过案例分析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探究;兴趣一、探究在重点处在许多课堂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探讨的话题却是与教学主旨无关紧要的,这样的探究缺乏方向性,漫无目的,即使学生探究得再深刻、再精彩,也是收益甚微,甚至是南辕北辙。课堂上我们应抓住那些重要的、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即探究在重点处,这样的探究,花再多的时间也值得。所谓重点处,可以是与教学主旨紧密联

2、系的,与文章主题息息相关的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如《说勤苗》中为什么说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黄山奇松》黄山松到底“奇”在那儿?《荷花》文中的“冒”字表现了什么?《苹果里的五角星》“循规蹈矩”一词在文屮表达了哪些意思?《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怎样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等等,这些都是敲击课文灵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问题。学生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也就是阅读感悟课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少分析。还有一些课文,如《云雀的心愿》、《谁的木领大》、《科学怪人》、《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対》等,这些

3、课题就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是了解文章的一个窗口,很是值得探究,上课伊始可以让学生质疑课题,丢下探究的种子。二、探究在疑难处一些问题木身非常简单,不需耍学生动多少脑筋就能想出答案来,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毫无意义,教学既兜了圈子、浪费时间,又消减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在设置探究内容时,一定要首先分析学生和教材,选定那些有难度、可挖掘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探究。例如《七步诗》这首诗最为疑难的地方莫过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便是教学中一个很好的“探究点”。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字词的解释、内容的理解这些层面的探究,那必然显得肤浅

4、,探究的空间也是狭窄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用最快的时间采取多种方法疏通诗意。在学生读通诗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自主探究。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要回过头来细读诗歌,体会每句诗背后隐含的真正内容,还得联系当时曹植做诗的背景,知道整首诗歌所采用的比喻手法,最后通过诗中“然、泣、同根生、相煎”等字词,深刻感受作者对哥哥曹丕骨肉相残的指责以及内心的悲愤之情。这样,学生探究的面才广,探究的路才宽,获得的知识生动而丰富,情感深刻而逼真。三、探究在矛盾处在有些课文里存在明显的“矛盾”

5、,有的是前后内容,有的是遣词造句。这些矛盾并非作者疏忽大意,而正是他们故意为Z、独具匠心的地方。有些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有些为了表示强调、突出、或肯定,有些正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些是揭示了某种深刻、含蒂的道理……不细细品味与分析,很难体会个中意味和曲折。因此,课文中的“矛盾处”也是值得探究的地方,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最好落脚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思辨性。同时,课文中的这些“矛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比如《穷人》一课中,桑娜的内心活动描写就有许多的矛盾Z处:桑娜Al

6、IlL经有五个孩子,生活非常贫困,可她为什么还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冋家,而且还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为什么桑娜既担心“他会揍我的”,又认为“揍我一顿也好”?文章既然写桑娜具冇善良的品质,为什么述要写她收养寡妇西蒙孩子时的“忐忑不安”的心情呢?……这些矛盾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和主人翁复杂的心理,更突出表现了“穷人”美好、善良的品质,是理解课文的关键Z处。我在教学中重点围绕这些矛盾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探究,使学生带着这些矛盾一步步的走向文章的深处,走进桑娜的心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探究在想象处许多课文都留有“空白”,这些

7、空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也是进行探究学习的有利契机。但这里的探究需注意以下几点,否则探究就流于一种形式:第一想象必须是合理的,要联系课文情境,符合生活事实;第二想象必须是必要的,要有利于理解课文;第三想象必须是丰富的,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如《庐山的云雾》主耍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但只具体描写了四种姿态和两种变化。学完课文后,我便启发学生想象: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就这几种姿态和变化,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和变化呢?学生想象的闸门立刻被打开了,过了一会儿,纷纷说出自己想象中云雾的优美姿态和神奇变幻;

8、紧接着我又让他们把自己想象的与文中的语句连在一起读,并且将这些姿态画出来,学生的兴致达到了高潮。五、探究在争议处不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时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大相径庭。一方面是学生阅读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结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等差异引起学生对课文产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还有一方面便是作品自身价值的多元化,包括语文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