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芳教学论文

刘丽芳教学论文

ID:46078682

大小:5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刘丽芳教学论文_第1页
刘丽芳教学论文_第2页
刘丽芳教学论文_第3页
刘丽芳教学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刘丽芳教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伽师县双语高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论文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合理性的体会高一年级A组:刘丽芳2014年1月13日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合理性的体会高屮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犬,这种观点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再提倡“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更加关注每个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屮,既教给了学生知识,乂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关心的问题。我认为,在课堂教淫屮,课堂捉问是一种行

2、之冇效的手段,也是所冇的老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设置合理的课堂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來,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在这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然而,实际上很多吋候,教师预设的问题流于表面,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阻碍了师生Z间的“对话”和互动。这样的话,不但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合理问题。对于如何预设合理的问题我自己冇如下体会:一、课堂提问质量与数量兼顾

3、,重在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之后,教师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与淫生的互动,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屮的主体性。教师就把课堂捉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学生是否真止参与教学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互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实际上出于问题不鲜明突出,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学生根木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牛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更加不可能在课堂上理解整个知识产生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在而对课堂教学时会失去学习的耐心,史加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变成恶性

4、循环。所以在课堂提问中耍质量与数量兼顾,重在质量。二、课堂不光要重提问,更要重视提问后学生的反馈有些时候上课之前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冋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冇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问自答的依赖性。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

5、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仟、心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丨HF?I)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提出问题: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当学生得岀IPF.I-IPF2I二常数(小于丨F,F2I)后,可以将条件进行如下改变让学生思考。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对于上述问题在椭圆的概念中已经研究过了,学生自然会产生联想,从而更加能深刻理解和记住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

6、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三、课堂提问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Z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吋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有经验的老师提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捉岀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冇适度启发,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

7、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III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解函数图像的吋候,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了初中里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数图像,在讲解如何画出函数『=卜-2

8、+1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复习函数y=兀,再进一步变形,在老师的帮助下间出函数y二卜

9、的图像,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闹出函数y=2

10、+1的图像,假如直接让学生画出函数y=

11、x-2

12、+l的图像可能学生就冇些困难。四、课堂提问要注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课堂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如果教师选择合适的角度

13、,往往很容易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问题情景,结合现实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整个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如我在讲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创设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英屮,让同学们观察教室内上房梁的任何一条线和地而上的任何一条线的位置关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