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2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2

ID:44892055

大小:13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01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2_第1页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2_第2页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2_第3页
资源描述: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4.3《赤壁赋》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一、设计本案的意图及主题:1、设计意图   古代散文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教师应该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学习之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宋代美文《赤壁赋》为载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致用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古文自我学习园地。2、案例主题   苏轼的《赤壁赋》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2、,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赤壁赋》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三、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四、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赋中的反映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难点:(1

3、)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并以“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导引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导用案)。五、导学过程第一课时文本阅读及理解导学一、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

4、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导学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

5、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导学三,进入文本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导学四,疏通文意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

6、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导学五: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

7、落实教学目标。导学六:进入意境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导学七、强化双基(略)导学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