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817612
大小:2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30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讨论结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模块三《有理数的乘方》必选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结果(2011-10-2010:57:01)转载▼标签:杂谈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们小组认为陈老师教学设计使用了:(1)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手折纸,让学生发现每次折叠的层数以倍数的形式增加,从而认识乘方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新知;还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检验和修正,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都符合该教学模式的特点。(2)探究性教学模式,陈老师按照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
2、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问题的设计方面,他既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又注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符合探究性教学模式。(3)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①呈现先行组织者。②呈现新学习内容。③知识的整合协调。④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2倍”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4)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陈老师在计算机上用Math3.0演示乘
3、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符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特点。(5)程序教学的教学模式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我们小组成员的意见总结如下:答:(1)情景教学策略。陈老师提供了资源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出新知识;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2)探究式策略。如在讲“幂的符号规律探究”时,陈老师就以“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式教学
4、。(3)动机教学策略。陈老师通过日常生活折纸、有理数乘方新知识与面积、体积计算的旧知识联系,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4)教学内容传递策略。陈老师通过选择Math3.0演示乘方运算、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思维导图及练习,帮助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5)启发式教学策略在这节课中教师能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启思路;通过练习总结归纳知识点。(6)自主学习教学策略陈老师在练习三的运算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答:小组有七
5、位成员都很认同陈老师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理由是大大节约了时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脱离出来,有助于本节课目标的达成。教师使用Math3.0,方便快捷,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认同的同时有一位组员提出疑问:不知道Math3.0是否可以有让学生参加练习的机会。有一位老师提出陈老师设计演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看到连乘的算式很长,写起来不方便,让学生体会简记的必要性。出发点是好的,但学生对乘方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
6、而用Math3.0演示只是简单的输入乘方输出积,对于理解简记的必要性没有什么帮助。所以觉得Math3.0不适合当前的教学环境。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我们小组成员认为:在创设情境方面的优点:学生自己动手折纸,通过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感知乘方的概念,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还存在于鲜活的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创设情境时让学生折纸,是学生的参与面较广,促进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减少的差距,有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学生在动手中也能自主发现其中的规律;创设情境上符合
7、学情,本来是抽象的东西,经过亲手操作,学生更易接受。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探究意识逐步增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问题设计方面的优点: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和验证等数学活动,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逻辑性,由浅入深,并且板书出来,而且还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方便学生理解。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既照顾了大部分学生又针对了小部分能力强的学生,一步一步地拓展了本课知识。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理解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在知识扩展方面的优点:
8、首先,在练习3后总结了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其次在“百万富翁破产”和“面条”两道习题中,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实现了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所设计的问题适应于当时的教学情境,且问题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的挖究性学习。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