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69272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0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odensesubduralhematomas,简称ISDH)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其CT诊断的认识。方法:对15例CT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首次CT检查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经手术治疗、随访及MRI均证实。结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检查,通过认真分析,结合窗口技术,能作出正确诊断。CT对ISDH诊断有重要价值。【关键词】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odensesubduralhe
2、matomas,简称ISDH)是指血肿的密度与邻近脑皮质密度相近,边界不清,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如果是首次CT检查及外伤史不明确,常有误诊或漏诊。笔者收集了近年来我院经手术治疗、随访及MRI检查证实的15例病例。回顾分析其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CT诊断的认识。现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15例ISDH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7月-82岁,平均58.5岁,有明确外伤史2例,其余均有轻微外伤史,病程4d-70d。临床表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肢体乏力、意识障碍、轻
3、度偏瘫、麻木等。2、检查方法:采用日本岛津4800-TE全身CT扫描机,取仰卧位,听眦线(OML)为基线,层厚、层距为10mm,部分层面用层厚5mm,层距5mmo全部病例均为平扫。结果15例ISDH中,分别在双侧者3例,单侧者12例,其中左侧10例,右侧2例,共计血肿18个,血肿分布在额颖顶部为最多,共11个,其次为额顶部5个,额颖部1个,额部1个。血肿CT值29-43HU,呈新月形或“3”字形,内侧边界不清晰,部分病例或部分层面边界隐约可见。1例合并镰下疝。15例均经手术及随访证实。有2例同时行MRI证实
4、。讨论硬膜下血肿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多因头颅在运动中受伤所致,占颅脑损伤总数的3〜6%[1]。一般按血肿形成时间,硬膜下血肿分三类:(1)急性硬膜下血肿,<3d;(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d〜3w;(3)慢性硬膜下血肿,>3w。通常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而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高、等、低和混合密度。临床上常碰到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即使是急性期亦可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而且由于外伤史不明确,或症状轻微,难与按时间来划分。ISDH的主要CT表现:1、紧贴颅骨内板处无脑沟、脑回
5、结构的等密度新月形或“3”字形影,凹面指向中线侧。血肿CT值与脑皮质密度相近(正常脑皮质的CT值为30-40HU),边界不清或部分层面血肿内缘隐约可见,用窄窗技术,可提高血肿与脑组织之间密度差。2、病侧脑皮髓质界面内移,脑白质变窄塌陷,远离颅骨内板,其范围常较广。3、病侧脑表面脑沟消失,侧裂池消失或隐约可见,中线结构和脑室向对侧移位。笔者观察,观察中线结构移位及脑表面脑沟,以侧脑室体部层面及以上易观察,特别是老年人有脑萎缩时,双侧对比征象明显。小儿及双侧硬膜下血肿时中线结构移位可不明显。4、侧脑室受压、变形
6、,(1)单侧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可使同侧的侧脑室呈均匀一致受压、变形及移位,其程度与血肿大小成正比,当有脑镰下疝时,患侧侧脑室前角后移,下角及后角受压前移,对侧侧脑室相对扩大,中线呈弧形向对侧移位。(2)双侧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侧脑室受双侧的压力,体部呈长条状,两侧前角内聚,夹角变小,呈“兔耳征”[1。2]。5、若增强扫描,可显示脑表面的血管内移或轻度强化的脑皮质内移,可显示血肿壁强化。借强化的皮层、脑表面静脉或血肿包膜勾画出血肿轮廓。ISDH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以占位征象为主。如果对本病有足够
7、认识,通过认真分析,结合窗口技术,一般能作出及时、准确诊断。如果的确有诊断困难,可行增强CT扫描或MR检查。参考文献1.张雪林,陈贵孝•实用颅脑CT诊断学[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219-222.2•冯亮,陈君坤,卢光明,等.CT读片指南[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