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ct影像诊断分析

硬膜下血肿ct影像诊断分析

ID:28419753

大小:7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0

硬膜下血肿ct影像诊断分析_第1页
硬膜下血肿ct影像诊断分析_第2页
硬膜下血肿ct影像诊断分析_第3页
硬膜下血肿ct影像诊断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硬膜下血肿ct影像诊断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硬膜下血肿CT影像诊断分析史哲刘兴华陈志宇(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目的:探讨硬膜下血肿CT影像诊断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硬膜下血肿24例的CT辅助检查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肿部位均位于额颛顶部脑皮质表现,右侧16例,左侧6例,双侧2例。形态:新月形22例,梭形2例。密度CT值为34〜41HUo脑沟消失20例,狈IJ脑室受压、变形22例,中线普通向健侧移位18例,局限性移位4例,灰白质交界线内移22例。结论:CT扫描是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首选的辅助检查。表现为脑表面的

2、新月形高密度影,可见合并的脑挫裂伤点片状出血灶,脑水肿明显,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向对侧移位。【关键词】硬膜下血肿;CT诊断;影像表现【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084-02硬膜下血肿是指发牛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隙内的血肿,是最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约占各类颅内血肿的1/3。根据血肿形成的时间,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三类。CT可以确诊,急性或亚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脑表面新月形高密度、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影,多伴有脑挫裂伤和脑受压。选取2014年6月〜201

3、5年6月收治的硬膜下血肿24例的CT检查影像表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木组收治的硬膜下血肿患者24例,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57岁。均有外伤史病程为4天〜6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26例,恶心呕吐16例,意识障碍13例,记忆力及计算减退7例,尿失禁5例,偏瘫13例,瞳孔不等大4例。眩晕1例,伴有高血压病史15例,糖尿病史5例。1.2方法平扫,横断面扫描,病人仰卧,头摆正,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正中线在同一平面上,瞳间线与矢状面垂直。扫头颅侧位定位像。以听眉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层厚8

4、〜10mm,间隔8-10mm,一般扫10〜15层。对小病灶可做2〜5mm层厚的薄层连续扫描或重叠扫描[1]。对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应了解其有无过敏史和高危因素,向其说明增强可能出现的问题,征得病人同意,并签订“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同意书”。于增强扫描前做口含碘过敏试验,无反应方可作增强扫描。对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应要求空腹,检查前4〜6h禁食。增强扫描所用的对比剂为水溶性非离子型碘剂,300mg/mlo用量按1.5〜2ml/kg体重计算,成人一般为75〜100mlo常规使用静脉团注法,即将预定剂量的对比剂加压快速注入肘静脉或前臂的

5、静脉,给药后立即进行扫描。照片窗宽、窗位,建议使用W90〜100Hu,L35〜50HUo2.结果2.1CT影像表现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带状高密度区,CT值为70HU〜80HU,范围较广,可跨越颅缝,常伴有脑挫裂伤,占位效应较显著。少数贫血患者及大量脑脊液进入血肿内,可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区、或混合密度影。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形态和密度呈多样化。血肿形态可为新月形、半月形或过渡形;血肿密度可为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或混合密度。而混合密度血肿的上部呈低密度,下部为高密度或等密度,二者分界清处,CT

6、表现为沉积现象,形成液体■凝块界面。对于等密度的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CT平扫不易显示,容易漏诊。单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主要表现为占位征象:如脑沟、脑裂变窄或消失,脑灰白质界面内移,同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⑵。增强扫描可见到脑皮层和脑表面静脉的强化,亦可见到血肿包膜呈线状强化,从而勾画出血肿的轮廓。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有:①双侧脑室对称性变小,其体部呈长条形;②双侧脑室前角内聚,夹角变小,呈“兔耳征”;③脑H质变窄塌陷;④皮层脑沟消失。诊断有困难时,可行CT增强扫描。2.2影像结果血肿部位均位于额颍顶部脑

7、皮质表现,右侧16例,左侧6例,双侧2例。形态:新月形22例,梭形2例。密度CT值为34〜41HUo脑沟消失20例,狈9脑室受压、变形22例,中线普通向健侧移位18例,局限性移位4例,灰白质交界线内移22例。3.讨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外伤后3天内发生的硬膜下血肿。是因减速性头颅伤,导致对冲伤处皮质动脉分支或静脉的破裂,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由于蛛网膜无张力,血肿沿大脑凸面扩展,形成较大范围的血肿,可掩盖整个大脑半球,但血肿厚度较薄,形态多呈新月形或带状。常伴有严重的脑挫裂伤和其它颅内损伤。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外伤后

8、4天〜3周内发生的硬膜下血肿。原发损伤常较轻,出血较缓慢,血肿多呈新月形或半月形。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于外伤3周以后,只有轻微外伤或无明显外伤史,常不伴有脑挫裂伤[3]。临床上,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多为持续昏迷且进行性加重,很少有中间清醒期,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症状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