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与价值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与价值

ID:22435756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9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与价值_第1页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与价值_第2页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与价值_第3页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与价值_第4页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与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与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与价值丁雪琴(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医院放射科214251)【摘要】目的探讨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与价值。方法从我院选取30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木组30例患者中,首次正确诊断25例,其中22例呈片状,冠状位呈与小脑幕平行长带状或梭形高密度影,3例呈V型高密度影,5例呈Y型高密度影;初诊2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误诊为小脑幕镰钙化。12h到3个月复查CT:小脑幕硬膜下少量血肿20例20d左右基木吸收,血肿较大的患者5例5周至3个月密度明显降低;蛛M膜下

2、腔出血1周内完全吸收;大脑镰钙化图片无变化。结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特征明显,准确诊断不仅有利于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而且能够及时发现颅脑内的其他损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关键词】小脑硬膜血肿CT诊断【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9-0267-02硬膜下出血是颅脑外伤中较为常见的颅内出血,血肿位置复杂,发生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较颅盖骨部位的硬膜下血肿更为少见,因其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CT表现也具有特征性[1]。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认识不足常常导致漏诊和误诊。木

3、文通过对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了血肿的CT表现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来我院诊治的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24岁到77岁之间,平均年龄54岁。该30例患者均有颅脑外伤史,包括减速运动性损伤(10例)、道路交通事故伤(4例)、打击伤(3例)、加速伤(8例)和坠落伤(5例)。着力部位为枕部的有20例,额部的冇10例。伤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晕、恶心(11例),烦躁、意识不清(12例),短暂昏迷(2例),下肢

4、肌力III级(2例),颈项强直(1例)和锥体束征(2例)。所有患者的CT首诊吋间为伤后2h内,12h到3个月进行复査,复査次数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平均次数为5.5次。初次诊断单纯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合并顶部硬膜外血肿2例,合并脑挫裂伤3例。全部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康复出院。1.1CT检查方法应用siemensl6排螺旋CT进行常规颅脑扫描,以OML为基线,电压在120KV到140KV之间,电流在80MA到100MA之间,层厚为8.0mm,间距为8.0mm,层数在12层到14层之间。薄层扫描层厚为2.4mm,

5、间距2.4mm。2结果2.1图像分析2.1.1CT分型根据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否合并其他颅脑内损伤分为申纯型和复合型。其中单纯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5例;复合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5例,艽中3例合并脑挫裂伤,10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合并顶部硬膜外血肿。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局限于单侧22例,双侧8例。如表1所示。2.1.2血肿的分布和形态22例患者的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局限于单侧,轴位为小脑幕区的片状或条片状高密度影,边界较为模糊,而冠状位呈与小脑幕平行长带状或梭形高密度影边界较为清晰;8例患者的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位于双侧,其中1例患者CT表现

6、为对称V型高密度影[2],2例患者表现为不对称V型高密度影,5例患者累及后缘大脑镰呈丫型高密度影,且边界清晰•,2例患者的片状高密度影与丫型高密度影同吋存在。2.1.3血肿密度急性期患者血肿的CT值在54HU到74HU之间。少量血肿的20例患者20d左右基本吸收,血肿较大的5例患者5周至3个月血肿密度明显降低,血肿范围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在1周内完全吸收;误诊为大脑镰钙化患者的CT图像无变化。2.1.4诊断结果初诊正确诊断患者25例,占全部患者的83.3%;2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误诊为小脑幕钙化,

7、误诊率为16.7%。3结论3.1小脑幕的解剖特点小脑幕形状类似幕帐,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其后外侧依附于枕骨横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缘游离并形成幕切迹。位于窦汇水平上的幕顶接近垂直状,幕缘呈水平走向[3]。由于.其解剖结构具有上述特点,使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奋一定的特殊性。3.2CT检查方法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始发现于常规轴位扫描。针对于窦汇上幕顶硬膜下的血肿,轴位扫描X线显示结果较好,不必做冠状位检查;针对窦汇下幕缘硬膜下的血肿,轴位扫描X线会与血肿平行,须进行冠状位检查使两者互相垂直,以得到较为清晰的图像。由于冠状位检查须使头

8、部深入检查床内部,不适合病情较重的复合型患者。3.3出血机制根据当前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主要是由于该处的桥静脉与静脉窦连接部受到变速运动的直接动力,或小脑幕移位吋内在推动力造成撕裂,致使血液进入硬膜下向小脑幕硬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