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93618
大小:1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9
《浅谈“洋思课堂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洋思课堂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圆锥的体积》教学实践吕慧颖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二小学校(164100)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尽管学生个体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只要方法得当,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就谈谈我在数学课上采用“洋思课堂模式”教学的几点体会。一、“导学”要目标明确,导学有方小学数学“导学…精讲-勤练”的教学模式中,所谓的“导”是指教师的指导,这里我认为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过程的指导、既有课前预习指导,又要有课中学生自学的指导,课后复习反思的指导。既有自
2、学指导,又要有学生思维的引导,所以教师的“导学”是教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所谓“目标明确”就是我每一节课真正的把这节课的口标落在实处,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等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至于怎样实现目标则是我的教学手段。一节课的目标不宜过多,一两个足矣。我在设计《圆锥的体积》是目标制定只有会进行圆锥的体积计算,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所以在设计是我安排观察实验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反复强调圆锥的体积公式来让学生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准备一些变式题来完成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标。这样我的设计构思基本完成。目标明确,完成目标的方法也就有了。“导学有方”就
3、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要得当,要有真正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的“导学”包括“课前导预习”课上导学习”--“课后导反思”。学习木节课之前我会布置学生预习,当然预习要布置预习什么,怎么预习。我给出了预习问题: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它的体积是根据什么物体的体积推导出来的?你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算一算课后的练一练吗?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一下标记。课上我要设计导学案。导学案要细,要分层次,要有目的性。我的导学案第一个指导是观察实验指导,实际上就是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里有一个知识点就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也是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关键,所以在这个指导中,一要观
4、察实验器材是两个什么形体的容器,二要观察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共同点?三要观察它们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用语言怎么叙述,用式子怎样表达?你能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吗?这样学生在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就会学有所依。学有顺序,学习就会仔细观察,用心记录,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二、“精讲”要立足重点,切入要害我的每一节课“精讲”的过程都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上,以简练的易懂的语言重点强调重点内容,重点知识点,学生学习时容易出现知识遗漏的脱节的地方。像这节课我主要要引导学生强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求圆锥的体积就用圆柱的体积除以3,“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
5、积的三分之一”所以求圆锥的体积就用圆柱的体积乘以三分之一,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方法就引导出來了“圆锥的体积二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xl"用字母表示v=lsho还要引导要想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的知道什么条件?通过这样3的重点引导与强调能够是学生扎实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解决了学生自学屮的困惑,是知识形成过程清晰,学生的思维可以衔接,不会出现“夹生饭”。三、“勤练”要梯度分明,拓展思维练习是巩固知识点的必要条件,设计的练习题我认为要有极强的针对性,针对每一节课学生的知识冃标,能力冃标进行分层次的练习,可以是随机练习,也可以是集屮练习。在这节课中,我既设计了随机练习,即在交流学
6、习中检验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相应的口答训练,比如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柱的体积是9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如果圆柱的高是2厘米,那圆锥的高是多少厘米?等等题来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目标。当然也可以集屮练习,集中练习是有梯度的,基本知识点的检验可以是一些简单的,容易掌握的,还要有一些考查能力的变式题,例如已知半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已知直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已知底而周长和高求圆锥的体积等等借以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设计了一道拓展题,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这道题是把一个棱
7、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此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总之。讲究勤练不假,但勤练的前提是目的清晰,梯度明显,训练有序。耍真正让学生通过练习做到解题思路清晰,能力得到发展。四、反思回顾课改了许久,“导学…精教…勤练”的教学模式真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最好的,但其实我自己认为这种模式必须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进行才会有效果,但如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训练不出来的,恐怕还会起到反作用。我们必须不断反思,及吋总结,适吋改进,充分完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切实有效地推动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