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及方法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及方法

ID:43965510

大小:2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17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及方法_第1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及方法_第2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及方法_第3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及方法_第4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及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及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及方法[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创建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释放学生思维潜能;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问题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弘扬学生问题意识。[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问题意识[中图分类号J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3-0042-03“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

2、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后的讲话中指出的当前教育一个问题。的确,一个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善质疑的学生,是没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可言的。就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而言,问题意识就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为此,基础教育阶段应该

3、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创建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释放学生思维潜能心理学表明,一个人的问题意识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也就是说,适宜问题激发的环境应该是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人只有在宽松、平和的氛围中,思维潜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启。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敢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

4、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因此,在创设创新空间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两个容易被忽视的概念:尊重与激励。首先是尊重。教育的对象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拥有多元智慧和创造潜力的人。教师应该有对学生作为人的尊重和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尊重,强调以平等、宽容、体谅、慈爱之心对待每个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做人的尊严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造就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本意应当是赋予人价值,并且不断地提高这种价值,使得受教育人的生命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为社会所接纳,所

5、需要,所尊重。创造性并不是某一部分人所特有的、独有的秉性,作为一种人所共有的潜能和人的本质属性,它在合理的教育与培养下,可能在每个个体身上得到发展与实现。尊重是现实具体的,例如小学生回答“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的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给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只鸟也没有,都吓跑To”真的没有别的答案吗?我们的教育者们常常会将问题答案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于是也就有了这唯一的正确答案。有不同的答案能接受吗?值得尊重吗?我们会尊重吗?我们的教育者常常喜欢将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潜规则强加给学生,使学生的自由

6、探究需要受到伤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者必须识到尊重何等重要。其次是激励。激励是与尊重相关联的另一重要概念,它是指要激发、激活、唤醒人的创造潜力,引发人的创新精神。这也是教育的本真含义。但是现实中,教育者往往习惯于灌输,习惯于填塞,使学生在死记硬背中接受现成的、既定的知识,在应付考试中接受各种标准化答案,使人一味迷信于书本,偏执于教条,僵化于习惯,墨守于成规,使原本生动活泼、充满生命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这些显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需要引发人的创新精神,

7、需要给学生施以积极的、明朗化的经验。刻意唤醒、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活力,而不是让他们经历这样那样的麻痹化经验,使他们的创造性在麻痹化经验中被麻痹、被抑制、被掩盖、被歪曲、被剥夺等。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它对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激励学生提问题或给学生一些疑问是教学最伟大的原则。二、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问题意识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既需要接受性学习,也需要探究性学习。由于以往的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灌输,现在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接受性学习。教师

8、应当根据学习的内容、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对象指导学生恰当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间常是接受中有探究、探究有接受的学习。单一的接受学习不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经历完整的创新所需要的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接受学习的不足可以通过探究学习来弥补。教师要把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既要保证学生能够有效率地获得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