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34709
大小:4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2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和田路小学赵蓓莉一、问题意识研究的意义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这样呆板局面的情景也许你我都非常的熟悉。在课堂学习中,做学生的好似那被牵着鼻子的牛,老师指到哪,学生的思维就想到哪,乖乖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在一个个预设的问题中完成学习任务。自己做学生时觉得这样是理所当然的,当了老师后,也从不曾觉得有何不妥。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股股新鲜理念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原先固有的,承接传统的一些教学模式在我们心中开始动摇了。在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中,笔者发现编著的专家
2、十分注重对学生在阅读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力图改变以往在教学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理念在课堂实践中的初次尝试,便让我们在教学中获得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来自于师生、生生等多方面的互动对话,以及在文本中学习:质疑——解疑——甚至突破,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
3、问题开始的。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很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进而成为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问题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是用传授知识去完全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从根本上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
4、问题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课改实践的方向。二、营造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让学生敢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要激活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必须改变学生阅读的心理状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学生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一句
5、话,教师要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应鼓励;对提问错误的学生,教师也决不能批评,启发他们换另一种方法思考;对于提出富有思考性问题的学生应予以赞赏;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教师要有十足的耐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才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才能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对于那些
6、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对于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应该到他们身边去征求问题。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问而无后顾之忧,而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三、从学生出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让学生爱问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师生双方都处于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这样的教学学生收获的会更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一部分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使学生爱问,教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通过教师的点拨,引
7、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而不是引向为提问而提问的死胡同。1、设置焦点,创设提问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要求,诱发探究性的行为。据有关心理研究,为达此目的,即为学生设置问题的“焦点”,所谓“焦点”是指情境中一个关键方面,它能抓住学生的注意,保持它并促使学生学习,本人根据平时教学体
8、会而得:为探究活动创设焦点最容易而有效的方法,是在学生中引进争论和造成概念的冲突。如教《开启》这篇课文时,在弄清开启就是打开的基础上提问,课题为什么要用“打开”这个动词作为题目,难道这个平时我们熟悉的动作中间还隐含着什么特殊的含义?这是使学生发生了探究的愿望。他们纷纷开展对谁做了开启这个动作讨论、争论,为什么要做?这时学生获得了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