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772902
大小:5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4
《深圳中学-高二语文选修2第14课《后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A》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世铿中学■第14课《后赤壁赋》导学案导案设计:kentsy使用年级:高二文(11)(12)班【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屮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习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关键字句认识对作者人生的态度。【学习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一、课前检测1
2、、作者、背景简介苏轼,字,号,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与父,弟并称“”。在宋诗上,与黃庭坚合称“”,在宋词上,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散文上,与欧阳修合称“”,与、、、、、、合称“唐宋八大家”。元丰三年,苏轼因“”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和《》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2、课前思
3、考(1)、文章以顺序记叙了作者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请概括每段写了什么内容?(2)、想彖一下,假如让你以课文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会准备哪些景物?如何运用色彩?二、自主学习1、字音临皋()黄泥坂()行歌(•••)峻岩(•)栖鹘()冯夷(••)悄然(•)编素()戛然()作揖(•••)蹦蹬(••)玄裳()畴昔(••)2、翻译与理解[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鎔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o已而()叹
4、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助词,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鲂。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3)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句式:状语后置句)译:(2)翻译:(3)翻译:▲诵读后思考:1、“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第一段找出其小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屮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怀和心胸?2.“霜鉛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
5、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2】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2)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塊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3)••••划然长啸,草木震动,(4)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恐惧于)其(那里,苏轼登高的地方)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力听()其所止()而休(
6、)焉()。••••••▲(1)(句式:)译:(2)(句式:)译:(3)(句式:)译:(4)(句式:)译:▲诵读后思考:1、本段写了哪些景?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3、如何理解:“曾日月Z儿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4、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5、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6、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釆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
7、怎样的情感态度?[3]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编()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跚趾(),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1):“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2)道士顾()笑,予亦惊寤()o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句式:句、句)。译:⑵翻译:▲诵读后思考:1、作者是如何逢鹤的?你认为作者
8、有否真正逢鹤?2、你怎样理解这个梦境?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来谈谈。三、作业布置对比阅读《前赤壁赋》思考:1•与前《赤壁赋》的写景句子作比较,意境、情感发生什么变化?2.自读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提示:1)从游的方式上比较.2)从景色描写上比较.3)写作重点上比较.4)从作者心情变化比较3、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