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772913
大小:4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4
《深圳中学-高二语文选修2第17课《原毁》导学案A》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17课《原毁》导学案导案设计:kentsy使用年级:高二文(11)(12)班【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课文,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2、技能目标: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3、情感目标:体会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学习重难点】掌握积累文屮文言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第一课时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1)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世称。因官吏部侍郎,又称"谥号“文”,又称O在文学
2、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雹他是唐代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韩愈诗歌力求险、怪、新、奇,文章雄浑有气势,有《昌黎先生集》。2)古文运动: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一起提出“”、“”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2、背景简介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
3、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3、解题《原毁》中“原”是“毁”是,作者有《五原》是《》、《》、《》、《》、《》。二、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概插每段内容。2、翻译与理解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
4、及f)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入(〉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
5、公者,就其如周公者。▲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这段内容从哪个角度论述?2、古之君子如何待人、待己?怎样论证的?(论证方法)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
6、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这段内容从哪个角度论述?找出原文的话回答。2、今之君子如何待人、待己?怎样论证的?(论证方法)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
7、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用原文冋答)2、这个观点提出后,又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论证方法))而理()欤。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作者把它寄托在哪?(用原文冋答)第二课时讨论.探究▲认真读课文,思考问题:1、结合全文,“毁”之源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8、3、梳理课文,完成表格(归纳)-中心论点(论证方法有哪些)古Z君子今Z君子根源希望4、朗读课文,说一说文章有何特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