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研究

抗战时期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研究

ID:43524864

大小:1.23 MB

页数:38页

时间:2019-10-09

上传者:文档小小白
抗战时期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研究_第1页
抗战时期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研究_第2页
抗战时期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研究_第3页
抗战时期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研究_第4页
抗战时期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战时期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抗战时期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研究硕士研究生:罗玉婷指导教师:靳明全教授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在学院:文学院重庆师范大学二〇一四年四月万方数据 AThesisSubmittedto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Anti-JapaneseWarperiod,StudyofXiaYanalltranslatedJapaneseanti-warworksCandidate:LuoYuYingSupervisor:JinProfessorMajor:Modernand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College:CollegeofChineseLiterature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April14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1引言..............................................................................................................................11.1研究意义..............................................................................................................................11.2文献综述............................................................................................................................21.3研究内容..............................................................................................................................42夏衍的译介活动研究..........................................................................................................52.1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翻译为夏衍的译介提供了动力.....................................................62.2夏衍译介活动的功利性与局限性......................................................................................62.3夏衍译介的日本反战作品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72.4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对抗战文学的贡献......................................................................93夏衍译介日本的反战作品.............................................................................................113.1反战主题的揭示.................................................................................................................113.2战争带来的灾难.................................................................................................................133.2.1参战人员人性的丧失.............................................................................................133.2.2民不聊生,骨肉分离.............................................................................................163.3烧伤抢夺暴行的有力证据.................................................................................................174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作用与意义...................................................................194.1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作用........................................................................................194.1.1顺应时代潮流,配合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4.1.2与抗战时期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遥相呼应..........................................................204.1.3呈现日本侵华的罪证并使日本面对侵华事实......................................................214.1.4有利于明确翻译文学在民族文学中的地位..........................................................224.2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意义........................................................................................244.2.1抗战精神的发扬.....................................................................................................244.2.2人道主义的体现.....................................................................................................26总结.......................................................................................................................................27参考文献.......................................................................................................................................28附录A.............................................................................................................................................29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致谢.......................................................................................................................................30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抗战时期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研究摘要夏衍作为一个翻译家,他非常重视外国文学的接受,并通过译介把它们带入到了中国文坛。他译介的作品种类繁多,在文艺、文化、社会科学等方面都有涉及。他的译介活动不仅让中国人民对外国文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使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紧密地联系起来。他译介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别是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他译介的石川达三的长篇小说《未死的兵》、日本反战进步作家鹿地亘的三幕剧《三兄弟》及与田汉合作编译的《敌兵阵中日记》这三部作品可以说是非常适时地配合了全民反战抗日的宣传工作,激励了全民反战抗日的斗志,鼓舞了全民反战抗日的士气,打击了敌人嚣张的气焰。夏衍走上译介的道路,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虽然夏衍专攻于工科,但是他对文学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在留学期间试着译介了菊池宽的《戏曲研究》,并走上文坛。在20世纪二十年代时期,正是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夏衍正好在此时期留学日本。在留学期间,他认真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具有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所选择译介的文章都是当时日本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最艰苦的时期,他译介了日本反战进步人士的作品,用“笔杆子”对日宣战。夏衍的译介活动不是为译介而译介的单纯行为,结合他的生平经历,从中可以看他的译介活动还具有功利性与局限性。目前,对于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这方面的研究十分稀少,所以有必要对抗战时期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做深入研究,从夏衍译介动机与译介活动入手,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和选择译介题材这几方面来研究抗战时期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及其意义。关键词:夏衍;译介;反战;日本I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Anti-JapaneseWarperiod,StudyofXiaYanalltranslatedJapaneseanti-warworksABSTRACTXiaYanasatranslator,heattachedgreatimportancetotheacceptanceofforeignliterature,andputthemintoChineseliteraturethroughtranslation.Histranslationsworksincludedawiderangeofsubjects,fromliterature,art,culture,andsocialsciences,etc.HistranslationactivitiesnotonlylettheChinesepeoplehaveabetterunderstandingabouttheforeignliterature,butalsolinkedtheChineseliteraturewithforeignliteratureclosely.Histranslationshadapositiveandwidesocialinfluenceatthattime,andmaderemarkableachievements,especiallyduringtheAntiJapanesewarwasatastalemateperiod,hetranslatedTatsuzoIshikawa'snovel"LivingSoldier",theJapaneseantiwarwriterLuDigen'sthree-actplay"threebrothers",and"enemyarrayDiaries"whichcompiledwithTianHan,thesethreeworkscouldbesaidtobeverytimelywiththenationalanti-warofanti-Japanesepropaganda,theyinspiredandcouragedournationaltofighttheanti-Japanesewar,alsobeattheenemy'sarrogance.XiaYanembarkedontranslating,werenotonlyaccidental,butalsoinevitable.XiaYanspecializesinengineering,buthehadagreatinterestedinliterary,hetriedtotranslateKikuchiHiroshi's"dramastudies"whilehestudyinginJapan.Andthenwentontheliteraryworld.Inthe20thcentury,theMarxbaptismhadjustspreadtoJapan,XiaYanwhohadexperiencedTheMay4thMovementwasjuststudyinginJapan.Duringthattime,hegottheproletarianideologyafterreadingMarx,Engelsclassicscarefully,thearticlesthatheselectedtotranslated,wereallrepresentativeworksofJapaneseleft-wingliteratures.EspeciallyinthemostdifficultperiodofAnti-JapaneseWar,hehadtranslatedJapaneseanti-warprogressivesworks,used"pen"todeclarewaronJapan.Xiayan’stranslationactivitiesisnotapurebehaviorthattranslatefortranslation'ssake.Combinewithhislifeexperience,itisnotdifficulttofindhistranslationworksalsohastheutilitarianandlimitations.Currently,researchesaboutXiaYan'stranslationoftheJapaneseanti-warareveryscarce,thereforeitisnecessarytodoain-depthresearchonXiaYan'stranslationoftheJapaneseantiwaratanti-Japanesetime.DependingontheangleofTranslationStudies,combinedwiththebackground,author’sexperienceandchoiceofsubjectmattertranslatingtheseareastostudyXiaYan'sTranslationofII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Japaneseanti-warinanti-Japanesetime.Keywords:XiaYan,Translation,Anti-war,JapaneseIII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1引言1.1研究意义夏衍是以翻译菊池宽的《戏曲研究》而走向文坛,他翻译的作品有五十三部,其中翻译的日本文学作品有23部。他翻译活动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他翻译的种类繁多,有文艺、文化、社会科学的译著25部,加上发表在各类杂志上的译文多篇,总字数在五百万以上。他的翻译活动不仅让中国人民对外国文学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使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紧密联系了起来。他翻译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别是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夏衍翻译了日本小说家石川达三的长篇小说《未死的兵》、日本反战进步作家鹿地亘的三幕剧《三兄弟》及与田汉合作编译的《敌兵阵中日记》。这三部作品可以说是非常适时地配合了全民反战的宣传工作,激励了全民反战的斗志,鼓舞了全民反战的士气,在当时社会和文坛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夏衍翻译的作品中,他对苏俄、美国、匈牙利、德国和日本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翻译,其中翻译日本文学作品的数量最多,这是和他在日本留学长达6年多有一定的关系。夏衍以翻译日本中短篇小说为主,翻译戏剧、散文和其他理论性著作为辅。在二十到三十年代,夏衍选择的题材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压榨贫苦大众的丑恶嘴脸为主,而到了三十年代末期至四十年代初,他选择以翻译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带了沉重灾难的作品为主。抗战时期他在选择翻译题材方面,既体现着日本进步人士的反战情绪,也体现着夏衍的抗战决心!从夏衍翻译作品的种类和题材可以看出,他所选择翻译的文学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思想文化运动是紧密相关的。在20世纪二十年代时期,正是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夏衍正好在此时期留学日本。在留学期间,他认真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并在回国后翻译了德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倍倍尔撰写的《妇女与社会主义》这本最早、最忠实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妇女问题的著作。1923年正是无产阶级文学处于高峰时期,金子洋文所著《地狱》这部中短篇小说在1927年被夏衍翻译,由上海春野书店于1928年7月初发行。在三四十年代,中国正处于被日本侵略和蹂躏的时期,全国上下,国内外的爱国进步人士都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捍卫着祖国的尊严,此时的夏衍也投身于抗日救亡的运动中,他用他的笔杆子化为“枪杆子”为抗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在1937年到1940年,他翻译了日本进步人士所写的反战作品,即鹿地亘的三幕剧《三兄弟》、石川达三的长篇小说《未死的兵》和与田汉合译的《敌兵阵中日记》。抗战时期夏衍翻译的这三部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适时地配合了国民政1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六处和第七处的抗日宣传工作,鼓舞了正处在战争相持阶段的人民,同时对日军色厉内荏的本性进行了揭露,对中国军队顽强抗敌的精神给予赞扬。随着近来对夏衍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关于夏衍戏剧、电影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对其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也有相关深入研究,让人们对其文学创作也有了更多角度的了解,但没有研究者将他在抗战期间译介日本反战作品进行完整地、深入地结合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进行研究。因此,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通过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原因是个人与时代的选择,而对其译介日本反战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其译介的日本反战作品配合了第三厅的对日宣传,发扬了夏衍的抗战精神并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他的译介活动不仅在当时表明了抗日的决心,并且他的译介活动有利于明确翻译文学在民族文学中的地位,弥补了目前造成的学术欠缺,完整、真实地呈现中国抗战历史和中国抗战文学历史的全貌与成果。1.2文献综述夏衍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电影、戏剧作家,也是文艺评论家及翻译家。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而且也不忽视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和译介。随着近来对夏衍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关于夏衍戏剧、电影、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对其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也有相关深入研究,但是在夏衍译介日本作品方面的研究十分稀少,对日本反战作品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对夏衍译介日本作品研究有以下四篇论文。王立明在2000年1月在《锦州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夏衍与外国文学》一文,文章分三个部分把夏衍在翻译领域所作出的杰出成绩进行了一个回顾和总结。作者结合时代背景、夏衍的生平经历、思想的变化和翻译作品的概述,得出“夏衍二三十年代的译介活动,紧密结合中国政治形势和新文学运动,他译介过来的进步革命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不仅在当年发挥了积极①的战斗作用,在今天也仍具有阅读和研究的价值”的结论。2007年11月毛晓峰在《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上发表《夏衍对菊池宽<戏曲研究>的翻译——夏衍翻译活动的开端》一文。作者认为夏衍选择翻译菊池宽的这本书的原因有这几个方面:一、夏衍是工科生,但是在日本留学这段时期意外的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二、小时候受母亲爱看戏的影响;三、到日本留学时关注了戏剧并产生很大的兴趣。夏衍对菊池宽《戏曲研究》翻译后,对他今后走向戏剧创作道路产生的影响有四点。第一、既是夏衍翻译的起点,①王立明:《夏衍与外国文学》,载《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69页。.2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也是他走上戏剧生涯的起点;第二、通过这本著作的翻译,让夏衍对戏剧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以后夏衍走上戏剧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对菊池宽戏剧创作思想的接受;第四、不经意的出版这本译作让夏衍与田汉产生交集,为夏衍走上文坛埋下了伏笔。正是夏衍翻译了《戏曲研究》这本书,激发了他的翻译热情,此后译介了多种类的作品。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翻译的《未死的兵》和《三兄弟》,不仅是抗战宣传的需要,也是夏衍日本文学翻译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研究夏衍的翻译和戏剧创作的同时,不应该忽略夏衍对菊池宽的戏剧理论专著《戏曲研究》的翻译,不应该忽视夏衍的这第一部译著对他以后的戏剧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①用”。在2007年,毛晓峰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的题目为《试论夏衍对日本文学的译介与接受》。文章分上篇和下篇,上篇的研究内容为译介的对象是个人与时代的选择。上篇分三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为翻译的起点和创作的准备是以译介菊池宽的《戏曲研究》;第二部分为时代的需要与革命的追求,从对日本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译介和对日本左翼文学作品的译介着手研究;第三部分为对日本反战作家作品的译介进行研究。下篇研究内容是与日本文学译介对夏衍文学观的形成和表现。作者认为夏衍“与日本文学的联系是密切的,他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是有迹可寻的,在文艺观的形成上,在文学视线的拓展上,在创作方法、手段的借鉴上,应该说日本文学对夏衍的文学创作产②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打上了或深或浅的印记”。朱佳宁和熊辉在2012年第6期的《戏剧文学》中发表《论抗战时期夏衍的翻译戏剧》。夏衍在抗战时期翻译出版的戏剧《三兄弟》、《两个伊凡的吵架》和《复活》这三部作品。他们认为这三部作品是“宣传反战思想、关注抗战现实、揭示大众的抗战心理等是战时夏衍翻译戏剧的主要内容,其戏剧译本完全契合了抗日战争的实际需求,体现了在特殊的文化和时代语境下③作家自觉的翻译选择”。有关夏衍各个方面所研究出版的书籍颇多,但在研究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书籍与资料较少,在研究中需结合陈坚所著的《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1985年会林、绍武所写的《夏衍传》,还有2010年会林,陈坚,绍武合著的《夏衍研究资料》和2005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夏衍全集》及其相关论文。编纂完成的《夏衍全集》共16卷,约920万字,分为戏剧、电影、文学、新闻时评、译著、①毛晓峰:《夏衍对菊池宽<戏曲研究>的翻译——夏衍翻译活动的开端》,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年第11期,第128页。②毛晓峰:《试论夏衍对日本文学的译介与接受》,载《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第6页。.③朱佳宁熊辉:《论抗战时期夏衍的翻译戏剧》,载《戏剧文学》2012第6期,第134页。3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回忆录、书信日记等卷目。《夏衍全集》对夏衍所创作的作品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搜集和整理,载入了相当一部分从未入集的文章和已经绝版的集子,澄清了一些延续了很久的误传,这也是建国后首次结集发表夏衍的书信日记和除《母亲》之外的译文。《夏衍研究资料》和《夏衍全集》都系统地梳理了夏衍的生平、思想和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两部专著基本上可以代表迄今为止夏衍研究的最高成就。1.3研究内容通过对夏衍译介活动的概述,我们能明确地知晓他的译介活动不是单纯性的译介,而是带有功利性和局限性。通过从事译介工作,夏衍解决了生计和革命经费的问题,而且通过译介活动让他在文坛的影响力得到增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译介活动让文艺走上了为政治服务的道路上。在20世纪初,世界的翻译活动异常活跃,影响了中国文学翻译的繁荣,这对夏衍的译介活动提供了动力和有利的外部条件。他的译介作品充实了抗战文学的内容,他的译介作品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形式,是抗战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抗战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鹿地亘的三幕剧《三兄弟》、石川达三的长篇小说《未死的兵》和与田汉合译的《敌兵阵中日记》,这三部作品都反映了揭露日本暴行与反对战争的主题。通过对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深入研究,他在抗战时期的译介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历史意义上来说,他的译介活动适时地配合了第三厅的对日宣传活动,而且与抗战时期日本国内人民进行的反战活动遥相呼应,对国内的军队和人民来说鼓舞了他们抗日的信心,使抗战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夏衍的译介活动阻止了目前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淡化,而且也是他人道主义的体现,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中所受牵连的无辜日本人民给予了同情。翻译文学一直以来在国别文学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夏衍所译介的日本反战作品有利于明确翻译文学在民族文学中的地位。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本文对夏衍在抗战时期所译介的日本反战作品做了一个深入的研究,丰富了以往关于夏衍文学方面的研究。他译介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翻译文学,而且在中国抗战文学与抗战文艺战线上发出了独特的光芒。4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的译介活动研究2夏衍的译介活动研究夏衍最早翻译活动出现在日本留学期间,翻译的作品是日本著名戏剧家菊池宽的《戏曲研究》。为什么夏衍要选择这部作品呢?这是由于夏衍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吧。夏衍的母亲十分喜欢看戏,夏衍总是陪着母亲一起去,每逢节日乡下演戏时,从第一幕看到最后一幕戏结束。平时母亲也喜欢唱上两句,夏衍还给不能经常跟随一起的姐姐描述刚刚看到的戏文。这样的童年时光可能就是夏衍对戏剧爱好的最初萌芽。当夏衍东渡日本求学时,日本近代史上正是左翼运动的萌芽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发生了资本主义危机,资本家剥削工人,降低工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把经济损失转嫁到工人阶级的身上。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日本工人阶级奋起反抗,各种左翼团体先后崛起。1927年正是无产阶级文学繁荣发展的时期,翌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各个组织团结在一起,成立了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简称“纳普”。在日本受过洗礼的夏衍,接触到了日本左翼运动著名领袖人松本治一郎和大山郁夫。夏衍从他们的行动与言语中受到启发,并在此期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1927年,夏衍秘密从日本回国后,署名沈端先,译介了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接受过马克思主义学习后,夏衍把眼光投入到了中国底层的妇女阶层。其实,在夏衍念中学的时候,谢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了秋瑾就义的事迹,秋瑾给夏衍的印象是深刻难忘的。夏衍回忆当时的情景:1918年,我在中学念书,我的一位敬爱的国文老师谢迺绩先生给我们讲解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并讲述了秋瑾殉国的故事。当时,他用严肃的口气对我们说:“秋瑾的死,不单是为了女界的自由,也是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自由”。这一年,已经是“五四”运动的前夕,所以谢先生的这一句话特别使我不能忘却。[1]同年,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血腥屠杀,在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正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时期,夏衍接受了他们革命文学思想的影响。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秘密召开成立大会,夏衍是其中一员。1927—1933年是夏衍一生中翻译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仅以沈端先的名字翻译出版的文艺作品和理论著作就有二十部以上,其中有关苏联的革命文艺作品与理论占了一半以上。除了翻译苏联文学创作而外,夏衍还译出了平林泰子、有岛五郎、藤森成吉等日本早期普罗作家的作品。[2]在文艺理论方面,夏衍翻译了列宁、普列汉诺夫等论著或者阐述了他们的理论著作。在革命文学的开端,这些译作推动着文学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鼓动文艺青年走向群众,振奋战斗精神是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5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的译介活动研究2.1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翻译为夏衍的译介提供了动力20世纪是世界各个国家翻译活动最活跃、最繁荣的世纪,当然中国也迎来了文学翻译的高潮。正因为20世纪世界各国的文学翻译出现了繁荣景象,对中国的文学翻译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夏衍译介提供了动力。20世纪初中国文学翻译高潮的兴起原因有二。其一,林纾的文学翻译实践和梁启超的舆论宣传;其二,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学翻译高潮兴起最直接的原因。五四运动后,出现了许多专门的文学团体和纯文艺的期刊,文学翻译变得有系统、有组织了。特别是《小说月报》推出了一系列的特号——“俄国文学研究特号”、“法国文学研究特号”、“泰戈尔号”、“安徒生号”、“拜伦号”等等。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文学翻译的目的性比较明确,编者和译者怀着介绍西方的先进资产阶级文化来对抗中国封建文化,引进外来文学来以建设中国新文学的目的。20世纪初中国文学翻译呈现出三大特点:一、译作规模之巨大。在《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中的材料不完全统计,从1911年—1049年正式出版的翻译文学作品就有四千余种,刊登在各种文学刊物上的散作更是不计其数;二、在选择翻译的国家、作家、作品时有明显的倾向性;三、翻译文学与本土作家的创作密不可分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如鲁迅、郭沫若、矛盾、郁达夫等,他们都有很高的翻译造诣,并由大量的译作问世。总之,在世界各国的文学翻译掀起高潮的情况下,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学翻译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都对夏衍的译介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利条件。2.2夏衍译介活动的功利性与局限性夏衍并不是一个专门从事于译介的翻译家,他是兼搞文学翻译的文学家,所以在译介理论、译介方法、译介主张等方面比较薄弱,而且他译介活动免不了带着功利性。由于夏衍在日本的革命行动受到当局的威胁无法存身,便回到正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中国。夏衍当时住在生活费用昂贵的上海,要维持每日的最低生活,必须有经济来源,这也是从事革命活动最起码的保证条件。为了谋生,夏衍找到同乡、中国著名的茶叶专家吴觉农先生。吴先生当时正在为开明书店办《妇女》杂志,于是,为他介绍到开明书店去搞翻译。由此,夏衍以翻译外国理论书籍及文艺作品得来的稿费,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并逐渐以翻译家沈端先的身份为文坛所知。[3]夏衍译介的倍倍尔撰写的《妇女与社会主义》成为妇女界进步团体的学习书本。通过译介日本进步作家作品,让他成为当时中国翻译界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而且与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结成了同奋斗、共生死的革命战友。6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的译介活动研究因为搞翻译,免不了经常跑书店,由于在日本留过学,能够用流利的日语进行对话,经过内山完造老板介绍,与文化巨匠鲁迅相识。一九二九年十月间,夏衍以“一个不曾写过一篇作品的非文艺工作者”的身份跨进了文艺界[4],从此他与文艺工作紧密相连。他担负起了革命文艺战线的组织、领导工作,还在电影、戏剧、散文、评论诸多方面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成为了“具有文学家的感情,哲学家的渊博,科学家的条理和政治家的胸怀”的前辈作家[5]。在筹备建立左联时期,夏衍译介外国文艺作品和先进文艺理论既是为了在写作上得到初步的锻炼;更主要的还是当时正在开展着的革命文学运动。在文艺理论方面,夏衍翻译了列宁、普列汉诺夫等论著或阐释了他们的理论著作。在革命文学发轫时期,这些译介活动对于推动文学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鼓动文艺青年振奋精神,走向人民大众具有很大的革命作用。当然,这样也造成了夏衍的局限性。他在文艺与政治这个关系上过多地强调了文艺必须为当前的任务和具体的政策服务,“应该紧密地、计划地配合着解放运动的当面的政治主张”,“配合着①目前的政治的任务”。同时,他在文章中往往只强调作家的革命意识,而忽略艺术规律的把握。他说:“在现今工农大众争斗长足发展时,一种作品的能否具有艺术基础条件,以及他的艺术价值的大小,我们绝不能再用布尔乔亚的艺术规定来②衡量,而应该根据这种作品对于解放运动所及的实际效果来评价”。如果把文艺看作是一种在政治上进行宣传鼓动的工具,这是对文艺的社会功能过于狭窄和片面的认识。文学是人们精神的认识形式,会潜移默化进行影响,仅看作为为某个时期某个具体政治任务服务,就会导致狭隘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同时文艺创作如果不注意艺术规律,那结果不仅会导致公式化概念化,而且还会影响美的艺术形象。正如夏衍后来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谈到总结经验,我想其中主要的是政治和艺术的关系问题。我们这些三十年代过来的人,对于艺术为政治服务以及③艺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之类的问题,在当时了解得是很不清楚的。”2.3夏衍译介的日本反战作品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抗战文学时间的界定,有学者认为是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签署投降协议书为止的十四年之间所产生的文学,有学者认为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日本侵略战争结束的八年抗战的文学。文天行在他编纂的《中国抗战文学概览》的导言部分为中国抗战文学下个定义:中国抗战文学指的是卢沟桥事变至日本投降这八年中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文学。[6]①会林绍武:《夏衍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页。②同上。③同上。7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的译介活动研究抗战时期,中国社会被分为三大板块: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相应的产生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而夏衍译介的日本反战作品是在国民党统治管辖的范围进行文学译介活动,他所译介的日本反战作品属于国统区的抗战文学,更属于中国抗战文学。广义的反战作品可以定义为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士所写反对一切战争的作品。狭义的反战作品可以定义为日本进步作家所写的反对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作品。在祖国深受日本法西斯残害的时候,夏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译介日本反战人士所写的反战作品,这无疑表现了他抗战之心!从这点出发,他所译介的作品就具有抗战的色彩,他所译介的作品是中国抗战文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中国翻译文学,特别是国统区的翻译文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成立宣言切实表明中国抗战文艺工作者试图将抗战的文化事业融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潮流中,全力支持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维护世界和平,也表达了与世界反法西斯的文艺家携手共进的愿望,并号召中国翻译界加强团结,奋力抗敌,“在增多激励与广为宣传的标准下”,“把国外的介绍近来或把国内的翻译出去”。[7]这其中就包括许多有识之士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在民族危难的历史时期,处于不同区域的译者,纷纷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努力克服重重困难,译介了一大批外国文学的佳作。据《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一书统计,抗战8年间,所译各类文学书目多达1150种。[8]其中苏俄文学的译介是重点也是热点,中国抗战文艺报刊刊登了许多反映苏联人民反抗法西斯战争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法国同样遭受法西斯战争的伤害,所以,法国的反法西斯作品也得到相应的重视。当然,日本进步人士写的反对法西斯战争的文章和作品得到了中国译者的重视,其中译介日本反战文学的有夏衍、冯乃超、胡风等。抗战期间,“战争使文学成为了一种总动员,作为现实主义的抗战文学就要尽量鼓动起中国广大民众的抗战情绪,唤起民族意识,鼓吹民族气节,坚定抗战精①神”。冯乃超对鹿地亘的反战作品进行了译介。冯乃超译介了《和平村记》,这是以鹿地亘本人所经历的见闻为主要内容。书里描写了鹿地亘对日本战俘的教育改造工作。冯乃超还翻译了鹿地亘《向胜利的早晨——纪念“一二八”》这篇反战作品,这首诗有对法西斯的控诉,也有对祖国受难的悲号,但是全文是以高亢积极的基调,表达作者对胜利的期望和乐观的精神。1939年4月9日,冯乃超翻译了鹿地亘所著的《恐怖的日本》。而纵观夏衍在日本反战作家的选择和反战作品的体裁选择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与冯乃超的选择是不相同的。夏衍所选择的作家具有多样性,不局限于鹿地亘,而冯乃超选择鹿地亘的作品居多,这也是因为冯乃①靳明全、宋嘉扬:《论中国抗战文论中的现实主义之深化》,载《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8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的译介活动研究超和鹿地亘共事占主要原因。在作品的体裁上,夏衍选择了小说、戏剧、日记,而冯乃超选择了诗歌和具有纪实性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夏衍选择译介作品体裁上具有多样性。不难看出,他们所选择译介的作家和作品都体现了日本人民反战的情绪。从反映日本人民的反战情绪的作品中,他们通过选择,然后进行译介,表现出他们的抗战精神。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对日本文学的翻译的数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拿单行本的出版数量来说,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以前(九·一八事变之前),共有130本译著。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之间,有50本译著。1937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段时间,总共出版了20个译本。报刊上发表的单篇译文也与单行本译介的数量趋势大体相同的,可见侵略战争阻碍了中日文学的交流。虽然这一时期译介的日本作品比以往有所减少,主要是因为侵略战争的爆发,使许多作家对于日本作品采取漠然甚至仇视的态度,但是有一种作品除外,就是日本反战人士所写的反战作品的译介。夏衍有目的的选择日本的反战作品并进行译介,它们是石川达三的小说《未死的兵》、鹿地亘的戏剧《三兄弟》和田汉合译已阵亡侵华日本士兵的手记《敌兵阵中日记》。而这三部作品共同反映了揭露日本侵华的暴行和反对战争的主题。经过作者对作品理解,然后夏衍通过译介日本反战作品,从而使这些作品变成中国抗战文学里面必不可少的抗战作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翻译的日本作品,特别日本反战文学作品,对于自身投入和配合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参加抗日民主运动都起着激励的作用。同时,这些译作充实着中国抗战文学的宝库,滋养了中国的抗战文学,对于促进中国民族新文学的发展,提高中国作家的艺术表现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4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对抗战文学的贡献从九·一八日军占领东三省开始,东北的爱国官兵、青年学生、工人阶级、文艺界和教育界等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卢沟桥事变后,全国上下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出现引起了抗日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抗战文化运动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化工作者用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新闻及出版等形式,以反映抗战生活,促成抗战胜利为目的而进行的轰轰烈烈、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9]日军入侵,大敌当前,全国人民的抗日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连当时存在尖锐矛盾的文化组织也抛弃过去的隔阂,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确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抗日救亡,争取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中国文化工作者以民族大义为重,不分思想与信仰的大团结“不仅仅是在最近,则在中国历史上,在全世界上,如此团9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的译介活动研究①结,也是少有的”。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中国抗战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后,中国抗战文学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夏衍的译介日本反战作品不仅充实了中国抗战文学,而且对中国抗战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从日本对中国发动了非正义的战争,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一致抗日。爱国的文化工作者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都用自己的“笔杆子”控诉日军的暴行,同破坏抗战的侵略文化做坚决的斗争。纵观中国抗战文学的题材,抗日爱国是主旋律,而体裁是多种多样的,有小说、戏剧、诗歌、报告文学等等。夏衍及时的选择日本作品进行译介,如反映战争使人性泯灭的小说《未死的兵》,证明日军暴行的手记《敌兵阵中日记》。夏衍不仅自己创作抗战戏剧,而且通过译介日本反战戏剧《三兄弟》表达了日本人民的反战情绪,对日军宣扬反战思想并对其军心产生动摇,而且用日本俘虏进行排练和演出,取得巨大成功。他通过译介日本反战作品充实了中国抗战文学的宝库。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事吃紧,大众的心态并不像在抗战初期这么乐观、激昂,反而变得茫然与消极,中国抗战文学也出现相应的情况,许多作家看不到战胜日军的希望,所写的作品充满迷茫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夏衍选择了日本反战作品的译介,通过对日本反战作品的翻译,不仅把日本反战作品介绍到中国来,鼓舞人心,坚定抗日信念,而且把日本作家的反战思想传递到国内,相信通过两国人民反战思想的统一与反战行动的一致,最终胜利的始终属于中国人民。夏衍及时译介日本反战作品鼓舞大众抗敌的信心,为中国抗战文学打了一针强心剂。译著是译者对原作者的作品进行再阅读从而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同译者的译介风格和表现力是不同的。当然,夏衍译介作品的风格朴实无华,精简有力,贴近大众。虽然他不是专业从事翻译的人员,在译介方面的理论、方法、主张等方面比较薄弱,但是并不影响他对日本反战作品的理解与译介。所呈现出来的翻译作品通俗易懂,十分适时地满足了抗战的需要,满足了大众的需求。他是抗战时期为数不多的对日本反战作品进行译介的优秀文艺工作者之一。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对于促进中国民族新文学的发展,提高中国作家的艺术表现力起到了重要作用。①《周恩来在“文协”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38年3月28日《新华日报》。10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的反战作品3夏衍译介日本的反战作品3.1反战主题的揭示《未死的兵》以高岛本部队在大沽登陆,然后南下攻陷中国上海、南京的经历为主线,具体描写了途中进行的惨绝人寰的杀戮、烧伤抢夺等一系列法西斯强盗行径。在此过程中,作者描写了几名士兵随着战争的深入如何从一名正常人、一步步丧失人性、沦成“杀人机器”的人格变化,从而充分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残暴性和非正义性。“在《未死的兵》里表示着这种‘内容的悲惨’,同时也就正是使这些兵士成为‘野兽’的最好的根据”[10]。1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被日军攻陷。29日,石川达三作为日本中央公论社的特派员到华中采访,并试图写出一部反映南京沦陷的小说。石川达三从东京出发,次年1月5日在上海登陆,8日至15日到达南京。这时候,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血迹未干,尸骨未寒。石川达三虽没有亲眼目睹南京大屠杀的惨景,但却亲眼看到了大屠杀后的惨状。随即他采访了大量参加大屠杀的日本士兵们,并做了许多实地观察,回国后他奋笔疾书,仅用整整11天的时间写出了长达三百三十张稿纸的《未死的兵》。在自序中,石川达三提到写这部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将战争的真实面目公布于社会,让那些以胜利为荣的大后方深刻地反省。[11]这句话很好地表现出石川达三对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态度是持反对的。鹿地亘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他积极参加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是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的骨干人物。1933年鹿地亘被选为无产阶级作家联盟成员,成为日本无产阶级作家联盟负责人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他发表了许多反战言论,因而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迫害。1936年鹿地亘夫妇秘密来到中国,在鲁迅等人的影响下,毅然决然地走进反对日本侵略战争的阵营中,并开始公开发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文章。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背景下,鹿地亘接受作为顾问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对敌宣传工作的聘请,对日本战俘进行反战教育和训练。1939年12月25日,鹿地亘在桂林郊外南岗庙发起并成立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西南支部,随后奔赴昆仑关向侵华日军做反战宣传。这样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对瓦解日军的军心起了一定的作用。由鹿地亘编导的三幕话剧《三兄弟》1940年3月8日在桂林向中国公众公演,其中上映演员包含了日本战俘,这将是对抗日宣传的最好的效果,对削减敌军的军事力量有着一定的成效。夏衍将全剧译成中文,在《救亡日报》桂林版连载,在抗战大后方引起巨大轰动。《救亡日报》、《新华日报》均载文11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的反战作品介绍剧情和演出盛况。1940年6月5日,在重庆国泰剧院公演《三兄弟》时,全场满座,盛况空前。剧本具体描写的是1938年冬,东京市郊外一个贫穷的工人住宅里年迈病弱的母亲和她三个儿子的故事,表现了日本人民在严酷现实激发下产生的日益高涨的反战情绪。在第一幕中,通过老母和收租人的对话,可以了解到穷苦工人家宫本一郎全家的基本情况。母亲疾病缠身,卧病在床,连药钱都没有着落,一郎在军火工厂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弹药,而且还没有加班工钱,被折磨得“一个个都是脚步站不稳,好像都随时会倒下来似的,谁都面黄肌瘦,不像个人样了。这样子干这么两三个月,那时候就完啦。„„一下子就完啦,那倒①跟在战场上一样”,二郎参加了侵华战争并葬身战场,而三郎参加了反战宣传活动,以至于警察到处在缉拿他。一大清早面对收租人的催讨房租,老母,一郎都苦不堪言,在工友们的帮助下,收租人灰溜溜地离开,一郎感谢工友们时,工友们说:“咱们大家都是同志啊„„我们应该自己帮自己,自己不帮忙,②谁也不会来帮忙,我们的工人跟工人应该大家帮助”。这暗示着只有工友们团结一致时,才能反对压迫。在第二幕中,二郎战死的消息传到家里面,全家处于悲痛之中,而当天一郎又接到被召入伍的命令,真是处于雪上加霜的地步,一个完整的家被战争弄得支离破碎。第三幕写反战的三郎中了警察署设计的阴谋,不幸被捕,而一郎最终喊出了反战的口号。为了补充在侵华战争中战死的士兵,也为了抓捕到处游说宣传反战的进步者三郎,警察署布下陷阱,一郎收到召集令的消息不仅可以让三郎“自投落网”,而且还可以让一郎上战场为帝国效力,写出了日本统治者的残酷与残忍。这部戏剧情节紧凑,矛盾尖锐,很自然地凸显了战争把日本人民弄得狼狈不堪,一郎准备出征,二郎战死异乡,三郎受伤被捕,种种不幸都集中发生在这穷苦潦倒的一家人身上,老母伤心致死,一郎当众宣布:“我反对这样使人民受罪的战争!为着侵略的国家,把全国的老百姓弄得流离失所,要打仗的究竟是谁啊?让那些家伙们去打吧!喊着什么“万岁”,“万岁”,我可不去了!把我抓去吧!我醒了,我弟弟的话没有错。你们像打他一样地打我吧,把我抓去吧。我反对侵略战争!不懂这③道理的人,就和我一样,一直到一家死完的时候为止”,而且终于喊出:“打死我!打死我!否则,我就要大声地喊:反对侵略战争!”故事结尾,一郎终于完成了从逆来顺受到支持反对侵略战争的思想转变。从工厂剥削,二郎战死,三郎被捕,老母气死等一系列家庭变故,他终于看清统治者发动侵略战争的①鹿地亘:《三兄弟》,南方出版社1940年版,第13—14页。②同上,第15页。③同上,第40页。12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的反战作品非正义性,最终明白人民想安居乐业,只有勇敢地站起来反抗。这部作品不仅表现了作者的宣传目的和政治理想,即反对侵略战争,更代表着全人类反对侵略战争、爱好和平的永恒理想。抗战期间,田汉和夏衍搜集了很多死亡日军留下来的日记和书信,夏衍整理、翻译了其中一部分,名为《东战场敌兵手记》,田汉把其中的一部分日记、书信整理、翻译了,名为《敌兵阵中日记》。1938年3月广州离骚出版社将两部分合在一起出版,名为《敌兵阵中日记》,这本书后面还附录了《士无斗志的日本》。这是一部具有能证明日本对中国发动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的有力证据,也表现了日本士兵的反战、畏战的情绪。“踏着软软的东西,担心是敌人或者什么死东西的尸体,①不敢仔细去看。”由衷发出了“打仗,这简直不是人做的事”的感叹。“在战线兵士所写的东西里面,却完全找不出一毫的对中国的敌忾。有的,只是目击和身受②着中国士兵的勇敢的攻击、而感到的恐怖。”后藤雄次郎日记中:“说起来好像畏怯,可是(对于眼看着多数战友变了尸骨回去)感慨无量,我以泪洗面,不能③自己,没有饭吃,没有水饮,在战地的旁苦,在内地的人果真能知道吗?”对于无辜杀害中国妇孺的行为,有些日本士兵表示了对残忍的反对!如:松尾部队兵士谷本一致他母亲的信上写着:“将逃賸的土民众从屋中拖出来枪毙,使我想到了④自己,觉得委实可怜,假使敌人到日本来,那时候我们如何?”对于中国军队顽强抗敌,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日本士兵也抱着十分敬佩的态度。“战争相当剧烈,据说这一方面的是支那中央军的精锐。善通寺师团的一联⑤队在这方面吃了亏。”“敌人狞猛地发着喊声袭来,反复四次,始将其击退。我⑥方损伤不少。”“这几天来狞猛地向我们袭击的敌兵,竟是些学生军,这话真不⑦知从何说起了。”“昨天在民家捕获了一个支那的便衣队,像个小商人,被猴子般的牵着,大家好奇地看,可是今天有人说,那家伙拒绝回答,自己咬下舌头自⑧杀了。也是好汉啊!”3.2战争带来的灾难3.2.1参战人员人性的丧失在《未死的兵》中,作者一改传统文学通过表情、肢体语言、对话来揭示作①夏衍:《敌兵阵中日记》,广州离骚出版社1938年版,,第8页。②同上,第37页。③同上,第40页。④同上,第39页。⑤同上,第5页。⑥同上,第6页。⑦同上,第10页。⑧同上,第13页。13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的反战作品品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叙事手法,而采用意识流的手法来描写战争中士兵人格上的变化。在小说创作中,意识流手法常常用于描写人物受到外界不同寻常的刺激而引起极度敏感的兴奋、朦胧、绝望、麻木、混乱、无序等随意飘动、没有动向的心理状态[12]。因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表现人物内心的意识流动,描绘了他们的思想变化。作品生动刻画了仓田少尉、近藤一等兵、平尾一等兵以及有宗教信仰的从军僧片山玄澄这几位日本士兵从具有一丝“人性”的人最终沦落为“杀人工具”的过程。听说要和兵力强大的苏联打仗,原是小学教师的仓田少尉想给他以前的学生写封诀别信,但怕影响学生的童心,最终还是忍住了,他又想起了郊外的战争,身边的几名年轻士兵都已经不在了,对于自己还活着的事实,竟然觉得非常奇怪。“活着,没有死!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苛燥而不能镇定的心境„„假使今番再上战场,一定就胡七八糟地冲一阵吧。”[13]当在战场上作战时,“仓田少尉突入烟幕的那一瞬,突然的被剧烈的恐怖笼罩住了。万一走出烟幕的时候眼前就是敌人的大部队,那是怎么办呢?那时候部队不会陷于极度不利的地位吗?„„这不是①拼死地作战,而是在希望着早一刻死去”。当北岛中队长在暴雨的战场上战死后,仓田那种焦躁的不安渐渐终熄,但求速死的心也镇静了。以前的那种焦躁、不安和勇敢只不过是对于生命濒临危机时所发出来的本能的恐怖,在真正直面死亡时反倒不觉得恐怖了,“一种无反省的残虐感,在他心里开始活动了。他渐渐形成了②一种对于任何惨淡的虐杀都可以参加的个性,这就是渐渐的和笠原伍长接近了”。当平尾一等兵杀死深夜恸哭的女人时,仓田的神经一边饱受摧残,一边用“有关士气”的理由承认平尾行为的正当,而笠原伍长的那句粗鲁的放言“干得太浪费了”更是把他从苦痛中“解救”出来,他喊了一声“好”而且对于笠原伍长的杀人的“潇洒”态度心生羡慕。而当攻占南京坐在市政府的桌子上写日记时,仓田已经完全沦为了一个“杀人机器”,“对于他自己的行为,他已经得到了自信了„„③所发生的那种心理上的束缚,他已经解脱了”。这样的变化使他成为一个“正常”的军人,他可以得到军中地位的提升,得到士兵对他的尊敬和信仰。原是医学院的大学学生近藤一等兵在征发物品时杀死了一个疑为奸细的女人,这是他第一次杀掉一个活的女人。这次事件引发了他对生命从生到死的思考,“生命在战场上真是如何的被轻蔑被蔑视着啊!这究竟是为着什么„„自己是医学者,④而现在竟侮辱了医学了”,他开始陷入迷茫和感到混乱。而当他亲眼目睹平尾杀死那个在宁静晚上哭泣的女孩时,他又开始思索他的矛盾论理了,这次他的智性①夏衍:《未死的兵》,南方出版社1938年版,第26页。②同上,第66页。③同上,第130页。④同上,第42-43页。14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的反战作品向战争妥协了,“人类的生命现象是这样的容易终结的!那么,执着于这种无常的①生命现象的医学,究竟是什么?„„医学„„和苍蝇一样”。当他和平尾去征发船只回来时,发现河边躺着死了母亲的婴儿时,他建议平尾把婴儿杀了,这样婴儿就不会被野狗咬死,对婴儿是一种解脱。当武井把偷吃糖的中国伙夫杀害了时,近藤又和战场妥协了。当成功占领南京后,他们跨过和垃圾差不多的中国军人的尸体时,他又感伤起来。他的智性在战争中与战后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让他本来拥有救死扶伤具有神圣使命的人,变成了虐杀者。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青年平尾一等兵在这场硝烟弥漫的战争中,也逐渐沦陷为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在这场粗暴的战场生活里,他那敏感而纤细的神经就毫无抵抗力的崩溃了。他在战场上和战场下是两种人,在战线上,他能豪言壮语的说明斩杀敌人的经过,这是他新的浪漫主义。而一空闲下来,他原来的纤细的神经又复苏过来。这样如此反复,他觉得自己要疯了。战争不仅改变了日本士兵的人格,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宗教信仰。从军僧是以和尚的身份前往战场,给阵亡者合掌念经超度的僧人,他们在战场上的职责,仅仅只是为日本战死的士兵念经超度,对于敌军战死的士兵他们是不管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在战场上“超越国境的宗教是没有的”。其实在发动侵略战争之前,行军僧自己也相信宗教是超越国境的,但是战争就是有一种魔力,可以使一切战斗人员在不知不觉变成同一种人。作为从军僧的片山玄澄不仅丢弃了他作为僧侣的慈悲之心,甚至还抛弃了他的僧侣身份而大开杀戒,而且其杀人的数量一点都不比日本士兵少,手段也极其残忍。在《未死的兵》里面,参战人员来自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但是他们都被战争魔化为一种人——杀戮者。有农家出身并认为杀人如杀一条鲫鱼、视人命为草芥的次男笠原伍长,有仅19岁却连续2次积极写请愿书加入侵略战争的中桥翻译,有怀着浪漫主义情怀的新闻社校对员平尾一等兵,有用日记的方式记录战争并困惑于“活下来还是早点战死”的小学教师仓田少尉,有一直用“智性”与战场作思想斗争的医学院大学生近藤一等兵,有工人出身的福山一等兵,有拥有商铺的东家北岛中队长,有“只能吊奠友军而不能对敌人战死者合掌”并认为“超越国境的宗教是没有的了”的从军僧片山玄澄,有发自本能的爱好和平的部队长等。在战争之前,他们都各自过着属于自己的平静安康的生活,但是统治者的野心将他们赶上战场,侵略他国,掠夺资源,杀害无辜民众,最后都沦为“杀人机器”。战场上的士兵整日整夜地被长时间的行军所折磨,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士兵们总是笼罩着一种不安、惶恐、沉默的灰色情绪。虽然统治者把他们的肉体驱使上战场,但是却无法从精神上去振作他们的灵魂。①夏衍:《未死的兵》,南方出版社1938年版,第76页。15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的反战作品3.2.2民不聊生,骨肉分离《三兄弟》中,一郎家的未来媳妇邻居家的女孩中村光子去给生病的一郎母亲买药时,门外传来了老远的歌声“你去了之后小孩也没有了笑容。春天来过两次了,可是那一天才能团圆?”这歌站在了家人的角度来表达家人对在外亲人的思念之情。歌声里的“小孩”和“春天”这两个意象是极富有人间美好的事物,借着孩子的忧伤和春天的反复归来,但是人未归乡来表现别离的哀伤和思念的痛苦,表达了全家人许久不能团圆的哀怨。在光子接到乡公所事务员带来的二郎战死的消息前,她和老母正在思念在外的二郎,读完二郎写的思乡书信后,路上又传来过路人的歌声“离乡背井,跨过了海,繁星的夜空压着我的心怀,怀念着的妻子的面貌啊„„”这样的歌声是从征战的战士的角度来描写思念家乡家人的情感。“大海”和“繁星”这两个意象是从空间无边无际的广度来寄托在外亲人对故土对家人的离情和思念的绵长。这里的“在外亲人”指的就是参加侵略中国的日本士兵,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当时的日本统治者。作者借此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给日本人民带来了骨肉分离、家庭支离破碎的灾难。在第二幕中,光子把药带给老母,老母似醒似睡、似真似幻对光子讲二郎站在墙边,“面色是青的,我尽叫他,可是他什么话也不讲”又说家里一直很穷,回忆那时二郎还未征兵还是工人的时候,每当二郎冷着、饿着的时候“也是尽站在墙边,什么话也不讲”,紧接着叫光子去安慰二郎几句,但是听见光子在哭,“可是一看,那是血!二郎的胸口是血!”老母在极度恐慌和担忧中,又似在某种通灵的情况下,在梦幻中预知感受到了二郎的不幸。在二郎的书信中写道“这一次,也许真的会不能活着回来。在露营的晚上,听着秋风的声音,想起了想念着的人。两年多了,多数的战友,变①了护国的鬼,多谢你的慰问袋”。慰问袋里面有光子给二郎绣着大红盾牌的手帕。“和那些千人针比起来,还如何使我感到有力量啊!从明天起,我把它折起来藏②在胸口,只有敌人的子弹打穿这个盾牌的时候,我的心脏才能停止呼吸。”结果等到乡公所的事务员来时,他们得到的就是二郎战死的消息和被子弹打穿的慰问袋。那代表着二郎和光子爱情的信物,连同他们浓情蜜意的爱情与连绵不断的思念都随着二郎的死永远的封存了。一郎全家失掉了二郎这位亲人,光子失去了二郎这位恋人,给他们留下的尽是痛苦和怀念。二郎和三郎都是用血的代价让一郎顿时觉醒,这样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是让家人阴阳相隔,国家民不聊生的侵略战争。长时间的战争,让在日本的亲人饱受思念之苦,他们日夜担心和牵挂在战场上随时会丧命的参战者。在《敌兵阵中日记》收录的书信中,有许下“但愿战争①鹿地亘:《三兄弟》,南方出版社1940年版,第19页。②同上。16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的反战作品早日完结,能够看到你康健而愉快地回来。我天天在这儿祷告。”的愿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日本,在本国也造成了人民生活困苦,家业无人照料,家人无人照顾,连孩子的上学也无法保障的局面,这些情况都在《敌兵阵中日记》收录的书信中所提及。这样的战争对中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对日本本国造成了经济萧条、人民无法安居乐业的严重后果。这样的战争,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日本国民都应该站出来坚决反对!3.3烧伤抢夺暴行的有力证据在《未死的兵》里有许多处描写了日本士兵无视他人尊严,轻贱人畜生命,残杀非战人员的事件。笠原伍长把杀中国军人的数量用“匹”来计算,他们可以随意就地处决他们疑为纵火的男青年和可能是间谍的女人;可以把因为失去母亲而在晚上恸哭不已的少女杀害,理由竟是女人的哭声会动摇军心;可以把认真帮厨但仅偷吃了部队长一点白糖的中国伙夫杀害;可以把十二岁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杀害,仅仅是为了帮被杀害的加奈目少尉报仇,并下达对妇女儿童都从严戒备,对抵抗者,即使是老百姓也格杀勿论的命令。即使是对无辜的畜生他们也用尽各种残酷的虐待手段:他们认为中国战马命硬,可以随意虐待,不行就随手扔掉,连看都不看一眼;用抢来的猪来当成“活枪靶”„„扫荡抢劫更是家常便饭、理所当然。抢老妇人的水牛也是毫不客气的,“这大陆上有着无限的富„„一切都可①以随心所欲,像野生的果物一般地开放在兵士们的前面了”。当需要军粮时,他们就用“现地征发主义”,冲进菜地装上一车蔬菜扭头就走,或是在猪脖子上栓一根绳子,一边用脚踹着猪屁股一边吆喝着返回营地。士兵可以随意把自己作为营地的民房烧毁,有意不去扑灭,而且希望它们越烧越旺,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烧光这座城市才能彻彻底底地证明他们确确实实占领过这一土地。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作品里大量的描写了烧光后中国土地那副满目苍夷的画面。在中国土地上,他们干尽一切能破坏之事,一切能蹂躏之事,一切能践踏之事,每一件事都令人发指!《敌兵阵中日记》是从日本士兵遗落的日记和书信中整理翻译出来汇编成书。夏衍翻译的《东战场敌兵日记》是东战场敌军“上海派遣军松尾部队村上队兵士”永松宇八的日记和书信。从日记里面可以得知,他于8月29日从故乡出发,9月10日抵达上海,参加罗店作战。日记自出发这一天起,至10月15日(战死的那一天吧)止,中间偶有空白,计45日,日记俘获地点,在丹石桥苏家村,俘获这②日记的是我军第十八军xxx师部队。这本日记记录下了他们在中华大地上随意地①夏衍:《未死的兵》,南方出版社1938年版,第29—30页。②夏衍:《敌兵阵中日记》,广州离骚出版社1938年版,第2页。17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的反战作品践踏和残杀中国无辜百姓的兽行。①“小屋都烧了,到了支那,不见一个支那人。”“下午出外征发,三个人一队,什么也没有,民家的可吃东西,早已没有了,捉迷藏似的三个汉子围捉一只鸡,引得大家笑了,池子里有失掉了主人的家鸭,我们就狩猎了一番,所得的是②一鸡两鸭,野兔一匹„„和一些被雨水浸发了芽的玉蜀黍。”“听说有几个未逃③出的土民被工兵队枪毙了,其中有一个三岁的孩子。”这些都是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所干烧杀抢夺的暴行的证据。①夏衍:《敌兵阵中日记》,广州离骚出版社1938年版,第6页。②同上,第14页。③同上,第7页。18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作用与意义4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作用与意义4.1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作用4.1.1顺应时代潮流,配合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抗战爆发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一度处于中断状态;但其又以新的方式突进。“战争„„使中国在为了抵抗帝国主义的入侵中进入了全面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动员之中”。[14]抗战爆发后,1938年4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作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御外敌的一个重要成果和围绕保卫大武汉计划和实施声势浩大的各种抗日救亡运动以及抗日文化运动的重要组织,在团结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致抗日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三厅成立之后,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指导和领导下,各方面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并确定第三厅的任务是根据我党提出的抗日主张和倡仪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来组织开展宣传工作。在武汉时期,第三厅最著名的抗日救亡活动包括"抗战扩大宣传周"、"'七.七'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等,还开展了日本专题研究、展开对日宣传、协助散发和投放各类宣传品等活动。戏剧《三兄弟》的演员就是从日本战俘中选出来的,把“在战俘中组织反战教育活动”进行得十分成功。夏衍,他是为革命而文学,他被吴祖光称为“作家和战士”。他接到周恩来的指示,所办《救亡日报》是宣传抗日、团结、进步的报刊,要办出独特的风格,使左中右的人士都喜欢看。在此期间所译介的日本反战作品也成为支持当时第三厅抗日宣传的有力支点。《未死的兵》揭露了战争的“魔性”,无论是多么善良的人,经过战争的洗礼,最终会沦落为刽子手的过程。夏衍在选择这个作品进行翻译的目的在于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战争的影响力对于主观思想的改变是大大超过于客观存在的。而《三兄弟》戏剧剧本的译介和此剧的出演不仅对日本士兵的士气有着很强的杀伤力,而且团结了中日,甚至海外的反战进步人士。《敌兵阵中日记》更是日军赤裸裸的侵略罪证,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士兵被军国主义号称“圣战”的战争遮蔽了双眼,对于长时间的战斗,身边的战友接二连三地死亡,他们对迎接下一次的战斗抱着恐惧的心理。对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抗敌的精神,他们给予了由衷的赞扬和衷心的佩服。由此看出,夏衍是一名拿着笔杆子革命的作家战士。他从各种角度,通过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使世人对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双重使命的抗日战争的认识与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19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作用与意义4.1.2与抗战时期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遥相呼应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一场14年浩劫的侵华战争,这场战争不仅让中国人民深受其害,而且也让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日本人民和士兵进行了激烈的反战运动,且从来没有停止过。日本帝国主义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翌日,日本共产党发出日本发动事变的真相的宣言:“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已经占领了沈阳,先进攻满洲,再进攻整个中国,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远东反动的急先锋的侵略日程。”[15]在日本反帝同盟提出的一系列反战口号下,各个阶层提高了反战的自觉性。在国际反法西斯的组织影响下,日本群众为建立日本反法西斯阵线在不断地努力中。在劳动界、文化界、思想界,甚至是戏剧界和电影界,人民的反战活动日益蓬勃的发展起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1937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国内的矛盾十分尖锐。为了让更多的青壮年上战场,统治者强制征兵,拉上战场当炮灰,或者强制人民义务劳动,这些都深深激起日本人民和士兵的反战、厌战情绪。日本共产党发行的进步刊物在通过各种渠道的散播下,使许多士兵的觉悟有所提高,其中出现了伊田助男送军火支持中国抗战的反战的典型事例。伊田助男痛恨日本侵略军屠杀东北人民的暴行,于1933年3月30日把押送的十万发子弹和其他军火送给了东北抗日游击队,并在树林下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亲爱的中国抗日有机会的同志们,我看到你们撒在山沟里的宣传品,知道你们是共产党的游击队,你们是爱国主义者,我很想和你们会面,一同去打倒共同的敌人,但我被法西斯敌人包围着,走投无路,我决定自杀。我把运来的十万发子弹和军火送给你们,隐蔽在背面的松林里,请你们瞄准日本侵略军射击。我虽身死,但革命精神长存。祝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早日成功!”[16]日本被俘士兵的反战运动是日本人民反战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战场,日本被俘士兵的反战运动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一部分在解放区。[17]在鹿地亘领导下的国民党统治区日本战俘的反战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日军的侵华势力,影响了日本侵略军的士气。通过对日本战俘士兵的再教育,一些为日本军国主义卖命的士兵转变为反对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战士。鹿地亘在桂林写了一个反映日本人民反战情绪的剧本——《三兄弟》,夏衍及时地把这部戏剧翻译为中文,并组织日本战俘陆续在桂林、重庆、贵阳演出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夏衍译介有关侵略战争的作品除了鹿地亘的剧本《三兄弟》,还有石川达三的长篇小说《未死的兵》。夏衍在30年代末选择译介这些作品是与日本人民在抗战时期反对战争的运动是遥相呼应,是为了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夏衍和日本反战进步人士所体现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20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作用与意义对现在建立中日友好关系有着促进作用。4.1.3呈现日本侵华的罪证并使日本面对侵华事实中日两国的邦交源远流长,自唐代以来就交往频繁,渗透商贸、文化、民俗风情等各个领域。但自近代以来,日本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并进行了一场长达1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这场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日本军国主义以“圣战”、“爱国”的幌子来欺骗日本人民,让其误入歧途。在侵略战争时期,从《敌兵阵中日记》中的内容可以发现,在当时的日本统治者就已经用“圣战”愚昧日本国民了。日本八岁小学生对田次枝给在侵华的日本士兵的信中写着“今天先生对我们说,你们为着国家,在和可恶的支那兵作战,所以我们写信给你,请你们快将支那兵打平,凯旋回来。身体当心,谢谢你们”①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和教育下,在大后方的民众和小孩,被“圣战”的真实意图所蒙蔽,统治者努力地掩盖他们侵略目的和罪行。在当代,日本政府妄图以参拜靖国神社到篡改历史教科书,来进行有意识地淡化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据腾讯新闻网记载,从1951年吉田茂开始,日本各届首相几乎都曾到过靖国神社参拜,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他们都极力避开8月15日这一"战败日",并以私人身份前往。1975年,三木武夫首次在8月15日以私人身份参拜,此后首相及阁僚参拜情况逐渐增多。战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一直是个敏感的政治问题。靖国神社与日本军国主义和对外侵略战争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其中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及1000多名乙、丙级战犯,首相参拜意味着对侵略历史的肯定,这不仅与日本宪法中的“和平主义”原则相违背,而且必然会引起世界人民和日本国民对军国主义复活的不安。[18]一些右翼政治家利用民意,引导民意,向日本的人民渲染,说参拜靖国神社是“风俗习惯”。再加上日本的历史教育中从来对于侵略历史的记述是很少的,导致了现在日本人民对于侵略历史并没有深刻的警醒,甚至反而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历史失去了是非正义。日本政府企图通过篡改中小学校教科书审定标准,希望达到用教育的方式来淡化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外交研究室主任吕耀东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里指出,“日本现在的国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已经对侵略历史没有任何经历,只能从历史书里面去知晓内容。如果再把政府错误的否认侵略历史的历史观点表达到里边去的话,很可能会使下一代日本人不会再意识到日①夏衍:《敌兵阵中日记》,广州离骚出版社1938年版,第21页。21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作用与意义本当时给整个亚洲包括中韩、东南亚的周边国家带来了多么深重的灾难,这是相当危险的。”[19]当代的日本当局对侵略战争的历史采取了一系列的淡化措施,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是不能随了历史的长河奔腾而去,侵略战争对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留下的伤痕,是挥之不去的。1938年3月广州离骚出版社出版了夏衍和田汉合译的《敌兵阵中日记》。跨过时间的长河,现我们对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人士的反战作品进行研究,有利于使当代日本勇于面对侵华这一事实,这本《敌兵阵中日记》正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证。这部作品是由夏衍搜集了很多死亡日军留下来的日记和书信翻译而成,记录下他们残杀中国无辜百姓的兽行,而且揭露了敌人色厉内荏的本质。日记中也透露着日本士兵厌战,对战争的恐惧感。夏衍翻译这部作品揭露了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和教育下,在大后方的民众和小孩,被“圣战”的真实意图所蒙蔽,努力的掩盖他们侵略的目的和罪行这一阴谋。这是一部具有能证明日本对中国发动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的有力证据。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有好交往史,中日两国关系能够有好发展,是两国人民共同的心愿。但是,自战后至今中日之间仍存在着影响彼此有好发展的障碍,而造成障碍的祸首全在日方。从“九一八”事变到“八一五”投降,日本这14年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统计,中国军民死伤3500万,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以上。中国遭受的劫难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日本投降至今一直对侵华战争的历史罪行企图回避,对侵华战争的历史欠账未还一笔。任何人都应尊重历史、正视历史,警惕历史悲剧重演。[20]4.1.4有利于明确翻译文学在民族文学中的地位任何翻译都是把一种语言想表达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但是文学翻译是与一般翻译有所区别的。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正如茅盾在一次报告中说的,“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21]当在一种语言环境中产生的文学作品被“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去时,为了给接受者带来与原作同样的艺术效果,译者就必须在译入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接受者产生相同或相似联想的语言手段。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译作成为与原作同样地艺术品。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已经取得了相同的意义,文学翻译也已显而易见不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22]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大致可分为分析阶段和综合阶段。分析是文学翻译创作的前提。通常译者拿到文本后,首先总是要仔细研读原文——这里22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作用与意义的研读也就是分析,接着他就要考虑如何用译语表达的问题——这时他就进入了综合的阶段。进入综合阶段后,译者就已经担任起创作者的角色了,这时他所要考虑如何使所述的事件生动有趣,如何使所塑造的形象富有魅力,如何使人物的语言具有个性,如何使作品体现一定的风格等等。由此可见,文学翻译家所考虑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原作文本的语言问题的框框,他所思考的很多问题已经进入了作家的创作领域。当然,作为翻译的文学创作与作为原作的文学创作是存在着重大区别的,其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原作的创作直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作家的现实,译作的创作则来源于原作,来源于原作家所表现的现实。但尽管如此,译者还是需要有能体会到原作人物感情、思想、行为的能力,需要有把这一切重新①表现出来的能力,而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创造——人们通常称之为再创造。由于我们国家不少人,甚至是学术界的一些专家根本不承认,或者忽略了文学翻译过程中复杂的再创造过程,以至于认为只要略懂一点外语,借助翻译工具,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文学翻译,认为文学翻译只是一种纯粹技术性的语言符号的转换。对于从事翻译事业的人员而言,他们的酬劳比一般的作家低,而译作既不算是外国文学,又不算是中国文学,这样,翻译文学在外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没有一席之地,成为了“弃子”。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世界的各个民族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通过翻译才得以世代流传,也正是因为翻译才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并受到世界人的接受和喜爱,直到今时今日,也是如此。在上个世纪,许多国家开始用现代语言翻译本国、本民族的古典名著。比如中国人正在用现代汉语翻译唐诗、宋词、《史记》和四书五经,甚至是四大名著等。这些种种迹象表明,译作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存在形式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事实。既然明确了这一文学事实,就说明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前期,中国翻译的文学作品成雨后春笋一般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翻译文学上的新星——夏衍,发出了炽热的光芒。他翻译的作品有五十三部,其中翻译的日本文学作品有23部。他翻译活动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他翻译的种类繁多,有文艺、文化、社会科学的译著25部,加上发表在各类杂志上的译文多篇,总字数在五百万以上。他的翻译活动不仅让中国人民对外国文学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使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紧密联系了起来。当然,我们可以发现,夏衍在决定翻译哪国哪人哪部作品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二十年代,他留学日本,正值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他所选择翻译的作家作品正是参与了日本无①谢天振.译介学.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104-105页。23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作用与意义产阶级文学运动作家,所选择的作品是日本的左翼文学作品,所选择的题材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压榨贫苦大众的丑恶嘴脸为主。而在抗战时期,他所选择的翻译的作家作品都体现着人民抗战、反战这一主题,而且选择的形式为小说、戏剧、散文,这无疑是对中国抗战文学中注入了新的血液,在中国文学翻译上贡献了一份力量,在中国抗日文艺战线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诗人庞德说过:“文学从翻译获得自己的生命力,„„一切新的强劲,一切复兴都从翻译开始,„„人们所谓的诗歌的伟大时代,首先是翻译的伟大时代。”[23]对于现在的翻译文学来说,他的翻译活动有利于明确翻译文学在民族文学中的地位。4.2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意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所进行的反抗日本侵略战争,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胜的民族解放。在这场关系到一个民族存亡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一心,抵御日寇,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大团结为核心的抗战精神。革命导师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4]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夏衍用他的“笔杆子”把抗战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在文本中体现着他的人道主义精神。4.2.1抗战精神的发扬抗战精神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日救国、团结一心、坚持到底、敢于献身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夏衍的经历、所选择译介的作家作品上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夏衍的译介活动正是抗战精神的体现,更是一种发扬。在他上中学的时候,遇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看到的世界竟然是“弱肉强食”的时候,心里发生了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他抱着“工业救国”留学日本,而最后坚定不移地选择从文来进行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他回国后,积极筹备左联,为中国无产阶级运动出谋划策。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夏衍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主持《救亡日报》,团结一切可团结的爱国人士和反战进步人士,为中国的抗战和抗战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繁忙的社务之余,他也亲自访问敌空军战俘,亲自写访问,还把从前线获得的敌军日记原稿翻译刊出——《敌兵阵中日记》,使人们看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命运,以鼓舞广大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配合了当时全民族抗战的宣传需要,而且揭露了敌人虚弱、残忍的本质,更鼓舞了人民群众和抗日军队抵御外寇的必胜信心和决心。在附录《士无斗志的日本》中,作者用亲身所见,身有所感,歌颂了顽强抗敌的中国军士,鼓励24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作用与意义了在前线作战的官兵战士。“我们的军队从最高的将帅,到万万千千的士兵,都一样地燃烧着火一般的敌忾,他们炽烈而坚定的‘战意’,从每个人的沉默的行动里面表示出来,抗战以来,省级不同,体系不同的千万士兵在前线用血肉和强敌作战,我们虽则有了全连全营全团乃至全师殉国的悲壮的史实,可是值得骄傲的是到今日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单单一个!逃脱和降敌的兵士!敌人的兵员被俘的时候没有一个不是叩首请降,而我们空军阎海文烈士用他战斗到最后的一颗子弹自尽的那种烈烈的气魄,就是敌人的将卒也不能不发出钦佩和惊①奇的感叹!”。至今,学术界对于石川达三写作的《活着的士兵》存在着争议,一种认为石川达三这部作品是“反战作品”,而另一种认为他有着错误的战争理念,其作品不能算是“反战作品”。在自序中,石川达三提到写这部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将战争的真实面目公布于社会,让那些以胜利为荣的大后方深刻地反省。这部小说呗日本当局扣上了“有反动内容,有碍时局”的帽子而被勒令停刊。石川达三撰写此小说的原本意图遭到反动当局的彻底埋葬,激情和斗志受到重挫。虽然在小说的终结部分,特意用附记的方式声明:本稿并非忠实的实战记录,而是作者尝试着进行相当自由的创作结果。因而部队的名称、官兵的姓名等多为假想而成。特此说明。[25]而在夏衍译介的《未死的兵》的序中可以得知,鹿地亘眼中的石川达三至少是用真实的笔法写下他的所见所闻,是一名人道主义作家。就算石川达三是公派到中国采访的记者,他也是用客观的笔调写出自己的见闻,而当夏衍选择翻译这部小说的时候,这部作品就带有“反战”意味了。当时正值中日相持阶段,夏衍选择译介这部作品就带有反抗日本侵略战争的目的,揭露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大陆所做的恶行,表达抗日决心。1939年,夏衍译介了鹿地亘剧本《三兄弟》。鹿地亘是日本反战进步作家,他无论是在中国的抗战文学及运动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而且对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鹿地亘在学生时代起就投身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日本政府在1927年把他关进监狱直到1935年才出狱。出狱后的鹿地亘携带夫人一起秘密来到中国,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负责人郭沫若的推荐,1938年3月抵达武汉,参与筹划第三厅七处(对敌宣传处)的对日反战宣传工作。1939年,鹿地亘在桂林组织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参与的盟员大多都是日军的战俘。鹿地亘在桂林写下了反战情绪浓烈的剧本《三兄弟》并由夏衍翻译为中文,参与到演出的人员为反战同盟的盟员。《三兄弟》在重庆、桂林等地巡回演出,得到了强烈的反响,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夏衍积极地选择这部具有日本反战进步人士的作品进行翻译,并且积极组织这部反战作品的巡回演出,这就是他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日救国、团结一心、坚持到底、敢于献身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这种抗战精神会①夏衍:《敌兵阵中日记》,广州离骚出版社1938年版,第36页。25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的作用与意义一直世世代代发扬和传承下去。4.2.2人道主义的体现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学的再创作过程。译者除了要受到外部因素的想象和制约外,还会受到来自个人心理特征的支配。同时,感情的推动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和评判文学翻译作品。因此,只有倾注了情感的翻译才是灵性的翻译。[26]夏衍译介活动并不是纯粹的翻译活动,而是站在民族意识上、体现着他人道主义的翻译活动。夏衍的译介作品从二十年代开始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他翻译活动的高潮。在五四时期,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夏衍。在20年代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留学于日本,利用课余时间接触并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回国后翻译了德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倍倍尔撰写的《妇女与社会主义》这本最早、最忠实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妇女问题的著作。20年代的日本正是无产阶级文学处于高峰时期,他选择去翻译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如金子洋文所著《地狱》等。在抗战期间,翻译了《三兄弟》,其作品描写了战争给日本人民宫本一郎全家带来了巨大痛苦,在《未死的兵》和《敌兵阵中日记》中也详细地描述了日本士兵是怎样用残暴的手段屠杀中国无辜人民群众,进行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日本,在本国也造成了人民生活困苦,家业无人照料,家人无人照顾,连孩子的上学也无法保障的局面。这样的战争对中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对日本本国造成了经济萧条、人民无法安居乐业的灾难。这三部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反映了同样的主题:反对战争。这样的战争,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日本国民都应该站出来坚决反对!人道主义并没有使夏衍泯灭是非善恶界限,他的人道主义是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在一起的,夏衍是站在维护全人类利益的高度来反对这场非正义的战争,更是从人类善良的本性出发来爱自己的国家和世界的全民族。26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总结总结通过对夏衍译介活动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抗战时期夏衍译介日本反战作品既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国难当头,他选择的译介作品都体现了反对战争的主题并揭露了日本的暴行。而夏衍把日本反战作品译介到中国来,恰逢抗日战争的时期,所表现的主题便丰富了一层——抵抗外侮。通过三部日本反战作品的深入分析,夏衍的译介活动研究有了更深一步地认识,不仅丰富和完善对夏衍的研究,也丰富了抗战文学方面的研究。他的译介活动虽然避免不了功利性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局限性,但是瑕不掩瑜,这样的译介活动既适时配合了第三厅的对敌宣传工作,激励全民抗战,鼓舞抗战信心,也与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遥相呼应,更体现着他抗战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他译介石川达三的小说《未死的兵》、鹿地亘的戏剧《三兄弟》和田汉合译的《敌兵阵中日记》这三部作品不仅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抗战文学有着重要的贡献,更充实了中国抗战文学的宝库,滋养了中国的抗战文学,对于促进中国民族新文学的发展,提高中国作家的艺术表现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7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夏衍.夏衍杂文随笔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0:800.[2]陈坚.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38-39.[3]会林绍武.夏衍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44.[4]夏衍.夏衍研究资料[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33.[5]夏衍.夏衍研究资料[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408.[6]文天行.中国抗战文学概览[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6.[7]陈言.抗战时期翻译文学述论[J].抗日战争研究,2005(04):28.[8]陈言.抗战时期翻译文学述论[J].抗日战争研究,2005(04):27.[9]高向远.论抗战文化运动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09):16.[10]夏衍.未死的兵[M].广西:南方出版社,1938:序言.[11]石川达三.唐卉译.活着的士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译者序.[12]魏晓红.意识流、内心独白与小说人物心理描写[J].小说评论,2009,S1:173-175.[13]夏衍.未死的兵[M].广西:南方出版社,1938:16.[14]旷新年.20世纪中国的学术与社会·文学卷[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07.[15]哈耶玛.日本论[M].光明书局,1938:182.[16]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纵横,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2:27.[17]吕迺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J].日本问题,1985,4:49-53.[18]http://news.qq.com/a/20041130/000413.htm[19]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1/21/c_125742346.htm[20]段家成.为了中日世代友好日本对侵华战争必须反省认罪并偿还历史欠账.热爱祖国振兴中华[C].北京:582-586.[21]茅盾.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10.[22]谢天振.译介学(增订本)[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3:102.[23]贝尔沙尼等.孙恒、肖旻译.法国现代文学史[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365.[2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28)[C].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41:169.[25]见[11][26]袁圆.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情感[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9-90.28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A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1]靳明全.中国留日作家观照日本的抗战文学[M].巴蜀出版社,2013年3月版.(负责第七章的书写)[2]罗玉婷.论赖和小说的创作特色[J].大江周刊,2013,2期.29万方数据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致谢提起笔来,想到有那么多人值得我感谢,一时竟然不知从何说起。这篇论文不仅是我学习的总结,也凝结着很多人的心血和期许。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的导师身上,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作为一名研究性学者对待学术是如何的严谨,为人是如何的宽容慈祥,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有着很大的帮助。在短短的研究生的学习中,在导师的关心下,我参与了导师的课题研究,很感谢导师能给我如此宝贵的机会,给我在学习的道路上指引了一条康庄大道。在此次论文的选题、课题的设计、资料的收集,导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经过了导师的多次修改,所以这篇论文才得以问世。再次,我要感谢我的亲人。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和无私的奉献,感谢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感谢对我的关心和关照。他们是我在求学的时候最坚强的后盾,也是我坚持追求的勇气和力量得源泉。最后,我要感谢我的朋友,感谢你们一路上的陪伴和帮助,让我在平淡的生活中有了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特别感谢周伟、杜灵和谷季对我此论文的帮助,帮我收集和整理资料,没有你们,我想我这篇论文也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罗玉婷2014年4月19日30万方数据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重庆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重庆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重庆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万方数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