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00643
大小:27.7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08
《2019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5鸟语教案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鸟语》【教材分析】《鸟语》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插图也很精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学情分析】虽然,鸟儿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有人会仔细聆听不同的鸟儿有什么样的叫声,由于学生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所生活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对于文章的内容比较陌生,但我觉得正是由于学生缺少这方面知识,反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
2、学策略与设计说明】首先准备一段鸟叫的录音,在上课时播放给同学们听,让学生静静聆听猜想鸟儿在说些什么内容,以此导入新课。然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接下来进入到细读感悟,深入分析的环节,以爱鸟——懂鸟——学鸟为线索,体会作者在不同的鸟类身上学到了什么。最后,拓展延伸,设计小练笔,学会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勤劳、通晓、安慰、无拘无束、疏忽、怠慢、猜想、倍感亲切”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
3、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文中几种鸟语的特点及给我带来的乐趣。【教学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鸟的爱,并学会保护、爱护鸟儿。 【教学准备】1、收录一些鸟的叫声。 2、搜集一些鸟的图片,制作成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展示资料,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再读课文,理解内容——细读课文,深入分析——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1、放鸟叫的音效和课件。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用我们人类的语言和同伴交流
4、着,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同样,动物们也有各自的语言。请同学们来听一听这只鸟儿在说什么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不但非常爱鸟,而且还懂鸟儿说话,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吧,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鸟语》。(板书课题)听一听鸟叫的声音,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说你听到鸟儿再说些什么。这种导入方式新颖,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约15分钟)1、请同学出声读课文,注意字音要读正确。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1、自由读课文,扫清
5、字词障碍。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作者爱鸟,愿意和鸟交流并与鸟相处的事)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为下文深入学习奠定基础。1、“爱鸟”。1、默读第1至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儿能看出作者爱鸟?三、细读感悟、深入分析。(约15分钟)请同学默读第1至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儿能看出作者爱鸟?2、“懂鸟、学鸟”。(1)教师适时放布谷鸟叫声的音效,让学生明白布谷鸟叫声听起来很像“勤劳刻苦”的声音。(2)指名读课文 (3)教师适时放喜鹊的叫声(4)指名读课文 (5)小声读课文,作者还从鸟语中学到了什么?(6)分角色朗读课文2、(1)在文中找出作者和布谷
6、鸟是怎么样对话的。(2)同学分角色朗读作者与布谷鸟的对话。(3)边读边想:作者在和布谷鸟的对话中学到了什么。(刻苦学习)(4)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从喜鹊的语言中得到了什么?(5)边读边想:为什么说喜鹊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6)小声读课文,作者还从鸟语中学到了什么?(7)概括:作者都从哪些鸟的鸟语中得到了启示?文章脉络清晰,适合学生自己探究。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多种形式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感受鸟儿带给“我”的乐趣。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约5分钟)小练笔:围绕“爱鸟周”的活动,写一封爱鸟护鸟的倡议书,或者张贴画,来呼吁大家一起保护鸟。写一封倡
7、议书或者做一幅张贴画,把爱鸟、护鸟的主题传播给更多的人,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鸟儿。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爱护鸟儿、热爱自然的情感。板书设计15、鸟语布谷鸟 学会 勤劳 刻苦 喜鹊 带来 希望和安慰 画眉 黄莺 编织 许多故事 百灵 燕子 勤劳的可贵 大雁 纪律的重要 苍鹰 勇敢顽强的精神 教学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发现孩子的能力是不能低估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展现自身能力的平台,很多东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8、完全可以解决。另外,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如此多彩,他们能够说出各式各样的句子,所以,我们惟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不断地走进新课程,只有走进孩子,才能放飞孩子想象的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