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41417
大小:22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21
《专题4.7 例析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备战2018年中考数学一轮微专题突破(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备战2018年中考数学一轮微专题突破】专题07例析平行线性质的应用【专题综述】我们已经学过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内错角度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性质”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数学中的考点之一.本文以历年的常考数学试题为例加以浅析,如何使用平行线的性质巧解试题。【方法解读】一、三线八角必识记例1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八个角中,有一个角的度数已知,则()A.只能求出其余三个角的度数.B.只能求出其余五个角的度数.C.只能求出其余六个角的度数.D.只能求出其余七个角的度数.[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
2、【举一反三】(2016春•曲周县校级月考)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对同旁内角的比为2:7,则这两个角中较大的角的度数为( )A.40°B.70°C.100°D.140°二、添加平行的辅助线[来例2已知:如图⑷,AB∥ED,求证:∠B+∠BCD+∠D=360°。【举一反三】(2016秋•丹江口市期末)将下列推理过程填写完整.(1)如图1,已知∠B+∠BED+∠D=360°,求证AB∥CD.证明:过E点作EF∥CD(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EF∥CD,∴∠D+∠DEF=180°,( )∵∠B+∠BED+∠D=360°,(已知)∴∠B+∠BEF=
3、∠B+∠BED+∠D﹣(∠D+∠DEF)=360°﹣180°=180°∴EF∥AB,( )∴ ∥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来源:学。科。网](2)如图2,已知∠BED=∠B+∠D,求证AB∥CD.证明:过E点作EF∥CD(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EF∥CD,∴∠D=∠FED,( )∵∠BED=∠B+∠D(已知)∴∠B=∠BEF﹣∠D=∠BED﹣∠FED=∠BEF,∴ ∥ ,( )[来源:Zxxk.Com]∴ ∥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三、利用平行性质求角度例3如图,AB∥ED,CE平分∠BCD交AB于点E,∠A=
4、110°,则∠AEC为多少度。【举一反三】(2016秋•慈溪市校级月考)已知∠α,∠β是某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旁内角,若∠α=50°,则∠β为( )A.40°B.50°C.130°D.140°四、利用平行性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例4中国古建筑物中,房屋的顶梁有一种图案是三角形的梁,从力学角度看,这种结构能最大限度地承受屋面的压力,如图4,DA平分∠BAC,DA⊥BC,EF∥AD∥HG,EF平分∠DEC,若∠BAC=120°,问斜梁DE、DG与BC夹角度为多少?[来源:Z。xx。k.Com]【举一反三】(2017秋•农安县期末)如图①是大众汽车的图标,图②是该图标
5、抽象的几何图形,且AC∥BD,∠A=∠B,试猜想AE与B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强化训练】1.如图,已知∠B+∠BCD+∠D=360°,则AB∥ED,为什么?2.(2015春•上海校级期中)如图,AB∥ED,CM平分∠BCE,CN⊥CM,∠B=60°,则∠DCN为( )A.30°B.60°C.25°D.35°3.(2014•荆州)如图,AB∥ED,AG平分∠BAC,∠ECF=70°,则∠FAG的度数是( )A.155°B.145°C.110°D.35°4.(2017春•曲阜市期中)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对同旁内角的比值为2:3,则其中较大角的度数为
6、°.5.(2016春•滑县校级月考)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的平分线的位置关系是 .6.(2015秋•埇桥区期末)已知:如图,直线AB∥ED,求证:∠ABC+∠CDE=∠BCD.7.如图,AB∥CD,点E在AB上,且∠1=∠2,∠CED=58°,探究∠BCD为多少度时,DE∥BC?请说明理由.8.(2016春•郴州校级期中)已知: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CE平分∠BCD,交AB于点E,∠OCE=15°,求∠BEO的度数.9.(2015秋•三亚校级期末)如图(1),AB∥CD,猜想∠BPD与∠B、∠D的关系,说出理由.解:猜想∠BPD+
7、∠B+∠D=360°理由:过点P作EF∥AB,∴∠B+∠BP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AB∥CD,EF∥AB,∴EF∥CD,(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EPD+∠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BPE+∠EPD+∠D=360°∴∠B+∠BPD+∠D=360°(1)依照上面的解题方法,观察图(2),已知AB∥CD,猜想图中的∠BPD与∠B、∠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观察图(3)和(4),已知AB∥CD,猜想图中的∠BPD与∠B、∠D的关系,不需要说明理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