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带侵权债务人内部求偿关系与过失相抵原则之适用

连带侵权债务人内部求偿关系与过失相抵原则之适用

ID:42763689

大小:8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22

连带侵权债务人内部求偿关系与过失相抵原则之适用_第1页
连带侵权债务人内部求偿关系与过失相抵原则之适用_第2页
连带侵权债务人内部求偿关系与过失相抵原则之适用_第3页
连带侵权债务人内部求偿关系与过失相抵原则之适用_第4页
连带侵权债务人内部求偿关系与过失相抵原则之适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连带侵权债务人内部求偿关系与过失相抵原则之适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连带侵权债务人内部求偿关系与过失相抵原则之适用一、连带侵权责任之类型在侵权行为法上,是以个人单独负责为原则,谁在特殊情形,法律亦常规定,数人应就同一损害对被害人负全部赔偿责任,学说上称为连带侵权责任,受害人得对连带侵权债务人屮之一人或数人或其全体,同时或先后请求全部或一部之给付(第273条)。此项规定,对被害人其为有利,立法意旨在于保护被害人,其为显然,不待详论。连带侵权责任,在何种情形,始能成立,各个国家及地区的法律规定不一。依照“台湾现行民法”的规定,其主要类型计有三种,即:(1)共同侵权行为人之连带侵权责任。(2)雇川人与其受屣人之连带侵权责任。(3)法定代理入与无行为能力人

2、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之连带侵权责任,兹分述如次。[1](-)共同侵权行为人Z连带责任第185条规定:“数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Z权利者,连带负损害赔偿责任。不知其中孰为加害人者,亦同”;“造意人及帮助[1]以下关于三种连带侵权行为Z敘述.旨在帮助理解本文所讨论之中心问题,故仅略述具概要。一56—人视为共同行为人”。本条所规定的,计有两种情形,其一为共同加害(包括造意及帮助),其二为数人参与危险行为。兹再分别析述如后:1.共同加害数人主观上有意思联络,共同协力,不法侵害他人权利者,若各加害人皆具备侵权行为要件时,则应就因行为分担所造成的损害,负连带赔偿责任。例如甲乙内三人约定偷窃荣富商,甲把

3、风,乙窃取金银,而丙担任搬运工作,则甲、乙、丙三人应就所生损害负全部责任。至造意人及帮助人,或促使侵权行为发生,或供给工具及指导方法,使侵权行为易于遂行,法律亦视为共同行为人,使负连带责任,故在前述窃盗案例中,若丁为造意人,成为帮助人时,则该五人对所生的损害均应负连带赔偿责任。兹应特别讨论的,是数加害人无意思联络,但其行为在客观上造成同一损害的情形,例如在陋巷屮,甲乙两人驾车撞伤夜行老妪,或两家工厂分别排泄废水,二者汇流至附近漁池,造成损害。在此情形,各加害人对受害人应如何负责,颇有疑义。学者有认为,在此种情形各加害人仍应依第185条第1项前段规定负责,其所持理由,是以为该条所称Z

4、“共同”以行为共同为已足,不以意思联络为必要。[1]惟本条所谓共同,应仅指冇意思联络的情形而言;同一权利,为数人所侵害而彼此间无意思联络时,即不应依本条规定负责。[2]盖就立法史言,木条规定系仿自德国民法第830条,“共同”语系德文Gemeinschaftlich的界[1]胡长清:《民法债编总论》,第154页以下;史尚宽:《债法总论》,第166页:何孝元:《民法债编总论》,第90页。[2]同说,戴修瓒:《民法债编总论》,第208页;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笫166页。一57—译,彼邦学说判例,成以有意思联络为必要,略无争论;⑴再就实休内容言,法律所以令数人就因数行为所空的损害,各

5、负全部责任者,当系rfl于其有意思联络之故,盖数人既同心协力,损害必较单一•的行为为重,故应使其负较重的责任。某人因其行为与他人的行为偶然竞介,既令其就所生损害负全部赔偿责任,衡诸情理,堪称苛严。无意思联络的行为,互相作用导致同一损害,既非属第185条所称的共同行为,则此种形态的侵权行为,在“现行民法”上即乏直接依据,如何处理,颇费斟酌。按徳国民法笫一草案第714条第2项对此种情形原设有明文,规定:“多数人Z行为导致损害,虽无意思联络,若各人对损害所生之部分,无法确定者,负连带赔偿责任”。[2]vonKubel所提出之民法草案,亦采同样观点,并冇较详尽Z说明,略谓:“数人无意图,纯

6、因偶然共同作用,导致同一损害结果时,若各人Z加害部分得子确定时,则各人应仅就其部分负责;至若个人加害部分无法确定时,则为保护被害人,有特别使行为人负连带责任之必要,苟非如此,数人行为致牛损害,虽属无疑,但因未能证明各人加害之范围,而难求偿,韩失事理之手”。13]今L1德国通说亦采同样观点。[4]在“民法”上的解释,亦应认为同一•权益为数人所侵害,而各加害人无意思联络时,原贝U上,各加害人仅就其所加的损害部[1]参阅Esser,Schuldrecht,II,1969,S,466f;Larehz,Schuldrecht,11,1968,S.406f。f2]Mugdan,Gesammte

7、MaterellenzumBGB,II,S.412,(Motive)1695f;1153f.(Protokolle).[3]v.Kubel,EntwurfeinesburgerlichenGesetzbuchesFurdasDeutscheReich,RechtderSchuldverhaltnisse,Bd,I,1882,S.5(),zuAbschnittI.Tit,2III,$10,S.l.[4]参阅Esser,Schuldrecht,II,S.4470一58—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