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67215
大小:37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19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练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三种证明方法的定义与步骤:1.综合法是由原因推导到结果的证明方法,它是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的证明方法。2.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推证过程中,使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公理、定理等)为止的证明方法。3.反证法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由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方法叫反证法;它是一种间接的证明方法.反证法法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1)假设命题的
2、结论不成立;(2)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直到推理中导出矛盾为止(3)断言假设不成立(4)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题型一:用综合法证明数学命题例1:对于定义域为的函数,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三条:①对任意的,总有;②;③若,都有成立,则称函数为理想函数.(1)若函数为理想函数,求的值;(2)判断函数()是否为理想函数,并予以证明;解析:(1)取可得.又由条件①,故.(2)显然在[0,1]满足条件①;也满足条件②.若,,,则,即满足条件③,故理想函数.注:紧扣定义,证明函数()满足三个条件7题型二:用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例2:已知:,求证:.证明:∵∴要证,去分母后需要证:(1-a)+
3、4a≥9a(1—a),移项合并同类项,即需要证:9—6a+1≥0,即要证;…………(1)而(1)式显然成立,∴原不等式成立。题型三:用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或判断命题的真假例3:已知,证明方程没有负数根解析:假设是的负数根,则且且,解得,这与矛盾,故方程没有负数根注:(1)凡是“至少”、“唯一”或含有否定词的命题从正面突破往往比较困难,适宜用反证法。即“正难则反”;(2)反证法步骤: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出矛盾→假设不成立。选择题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整系数方程有有理根,那么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下列假设中正确的是().A、假设都是偶数B、假设都不是偶数C、假设中至多有一个
4、偶数D、假设中至多有两个偶数7ABCxyPOFE答案;B2.若三角形能剖分为两个与自己相似的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答案:B3.已知,则使得都成立的取值范围是(B)A.(0,)B(0,)C.(0,)D.(0,)提示;x∈(0,),由得出结论。填空题4.若,则=____________.答案:500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三角形的顶点分别为,点在线段AO上的一点(异于端点),这里均为非零实数,设直线分别与边交于点,某同学已正确求得直线的方程为,请你完成直线的方程:()。答案:12 34 5 67 8
5、 9 1011 12 13 14 15………………6.将全体正整数排成一个三角形数阵:7按照以上排列的规律,第行()从左向右的第3个数为答案:。解答题7.若且,求证:[解析]要证,只需证即,因,只需证即,设,则成立,从而成立8.在锐角三角形中,求证:[解析]为锐角三角形,,在上是增函数,同理可得,9.设为非零向量,且不平行,求证,不平行[解析]假设,则,不平行,7,因方程组无解,故假设不成立,即原命题成立10.已知a、b、c成等差数列且公差,求证:、、不可能成等差数列[解析]a、b、c成等差数列,假设、、成等差数列,则,从而与矛盾,、、不可能成等差数列11.已知证明
6、:[解析]即证:设.当x∈(-1,0)时,k′(x)>0,∴k(x)为单调递增函数;当x∈(0,∞)时,k′(x)<0,∴k(x)为单调递减函数;∴x=0为k(x)的极大值点,∴k(x)≤k(0)=0.即12.已知函数,,的最小值恰好是方程的三个根,其中.求证:;[解析]三个函数的最小值依次为,,,由,得∴,故方程的两根是,.故,.7,即∴.改变后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整系数方程有有理根,那么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下列假设中正确的是().A、假设都是偶数B、假设都不是偶数C、假设中至多有一个偶数D、假设中至多有两个偶数2.若三角形能剖分为两个与自己
7、相似的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3.若,则=____________.4.若且,求证:5.在锐角三角形中,求证:6.设为非零向量,且不平行,求证,不平行77.已知a、b、c成等差数列且公差,求证:、、不可能成等差数列8.对于定义域为的函数,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三条:①对任意的,总有;②;③若,都有成立,则称函数为理想函数.(1)若函数为理想函数,求的值;(2)判断函数()是否为理想函数,并予以证明;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