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ID:42462074

大小:5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15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_第1页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_第2页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_第3页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_第4页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一•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二.南戏《琵琶记》是戏曲创作的殿军,传奇的开山之祖。第一节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南戏。(-)早于北曲杂剧产生。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1125〜1129)之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徐渭《南词叙录庆“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

2、声嗽。”可见南戏约在宣和后即由温州艺人创立〜宋光宗朝传到临安(今杭州),盛行浙闽在咸淳四年(1268),太学生黄可道作《王焕》戏文,盛行都下一南宋末,南戏扩展到江西南丰等处。(-)宋代城市繁荣,促进南曲戏文萌发。(三)南戏体制。1•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基础上出现:“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搬演长篇故事。2•形式上综合众多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及唱赚、缠令等表演优点,与诸宫调关系更密切,说唱文学是其叙事方式主要来源。3•传播迅速的原因:在其他

3、伎艺成熟基础上出现,兼采众长;且多可与其他伎艺在表演上沟通,便于伎艺演员熟练地掌握,促进南戏繁衍。4•与北曲相比的优点:(1)南曲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北曲入派分平上去三声。(2)南曲用韵较宽松,体制与北曲杂剧不同:初期南戏曲调配合虽有一定惯例,但未形成严密的宫调组织,可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3)南曲音乐风格轻柔婉转,适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北曲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4)南戏器乐伴奏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北杂剧以弦乐为主。(5)南戏任何角色都可唱,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在后

4、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不仅可调节演员劳逸,活跃气氛,且利于表现各角色思想感情,利于刻划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5•结构方面,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本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需一天甚至多日,南方温暖的气候条件提供便利。(三)南宋戏文可考的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王焕》、《张协状元》等,仅传《张协状元》。1•多出自书会才人之手,“士大夫罕有留意者”(《南词叙录》),-些文人甚至把南戏视作亡国之音。2.宋元南戏从现存曲目看

5、,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的题材占最大部分,而表现金戈铁马的英雄题材则极罕见。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九《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南宋温州九山书会才人作,其故事从诸宫调里移植。1•写张协和王贫女故事,谴责书生负心婚变。2.采取调和做法,悲剧意识未能贯穿到底,为元后期一些作家将早期南戏悲剧作品结尾改为大团圆开先例o3•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具初期南戏特征:开场时先以说唱诸宫调引入;中间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评穿插。4.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是南戏和

6、传奇剧本惯用的双线结构的雏形。5.人物塑造,如写张协对贫女的态度不断变化,层层深入,颇为细致。(-)《宦门子弟错立身》古杭才人编。1.写完颜寿马与王金榜爱情故事。2.完颜与父亲的冲突反映封建正统思想和市民阶层自由平等思想的矛盾。(三)《小孙屠》古杭才人编。1•公案戏,揭露官府的糊涂和吏胥的不法,最后由名公昭雪。2•剧中曲调出现一支南曲间插一支北曲的“南北合套”体制,说明南戏已注意吸收杂剧的乐曲来丰富自己。三•元灭南宋后,形成统一局面。南北两个剧种汇聚,促进相互交流。(-)沈和甫创“南北合套”方式,使北曲刚劲与南曲柔媚兼容

7、,丰曷音乐表现力。(二)贯云石、杨梓等参与南戏唱腔改进工作。(三)南戏形式上比较灵活自由,易于改编移植杂剧作品,借鉴杂剧的文学手法。(四)《琵琶记》、《拜月亭》等作品标志元南戏继杂剧后走向兴盛时期。第二节《琵琶记》的悲剧意蕴一•代表南戏最高艺术成就一元末高明《琵琶记》。(-)高明,字则庆,号菜根道人。(二)据徐渭《南词叙录》,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佚;诗文集《柔克斋集》佚。二.《琵琶记》的前身一宋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发迹后弃妻现象与宋科举制度有关,联姻成为其与权贵利益结合的手段。(二)元书生地位低下,成为同情

8、对象。元戏曲里书生形象,或是平庸怯懦,或是迂阔拘谨,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为鞭挞对象;元后期正面歌颂书生志诚的作品渐成主流。《琵琶记》以同情宽恕态度,刻划蔡伯喈形象,体现当时社会情态。(三)《琵琶记》基本继承《赵贞女》故事框架:保留赵贞女“有贞有烈”;但对蔡伯喈形象作全面改造,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辞试不从,辞官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