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颜色词的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英语颜色词语的翻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偏向爱好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偏向上的差异就很明显。英汉颜色词在意义上有时是不对等或不完全对等的。这种不对等关系不仅表现在颜色词概念意义的差异上,更体现于颜色词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感情色彩的差异上。对英语颜色词进行翻译时,我们应该仔细斟酌,认真分析其文化要素和英汉颜色词语所含文化内涵的差异,否则会造成误解和误译。笔者认为,英语颜色词语的翻译有以下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颜色词语“意在颜外”,多数不能直译。以颜色词构成的合成词或惯用语往往具有特定
2、的“颜(言)外之意”。其义并非单词字面意义简单的相加,翻译时多数不能直译。如blackmail(敲诈);blackcoffee(不加奶的浓咖啡);blueblood(贵族血统);bluejacket(水手);brownstudy(沉思);goldenboy(有前途的人);gray-collar(修理工);greenstrength(毛坏强度);pinkslip(解雇通知单);purplepassion(暗中被人爱着的人);silverwedding(结婚25周年纪念日);whitenight(失眠之夜);yellowalert
3、(空袭警报);yellowpress(黄色新闻);redtape(官样文章;繁文缛节);redcall(特快列车)等等。这些词语的翻译绝不可望文生义,而应视其为整体、采取意译的办法,译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又如下列短语和谚语的翻译更是不可望文生义:tocatchsb.redhanded(当场捉住某人);tohavegreenfingers(园艺高手);towinone’sblue(被选拔为校队队员);tobeinsomeone’sblackbooks(失宠于某人);Thepotcallsthekettleblack(五十步笑百
4、步)。(二)注意英汉颜色词语的非完全对应关系。1、概念意义的非完全对应:英汉语的颜色词即使在概念意义上也存在着一种非完全对应关系。翻译时要谨慎行事,不可简单地将颜色词一对一地翻译过来,否则会丧失原文应有的色彩,甚至产生误译。比如,英汉语都按自己的传统习惯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颜色概念和习惯用法,有时各以不同的颜色词来表达某种事物的一定颜色。如brown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browncoal是褐煤而不是棕色的煤;brownsugar是红糖而不是棕色的糖;我们中国人说“红茶”,英国人却说“blacktea”;汉语
5、里说某人的头发“白”了。而英语里却习惯用grey(灰白)来描述,等等。2、内涵意义的非完全对应: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文化上的差异较大,颜色词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颜色己成为反映一个民族特定文化内涵的一部分。因此,在对一些颜色词进行翻译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词所表达的特定文化内涵。如汉语中常用“红眼病”、“眼红”等来形容看见别人有名、有利、或有比自己好的东西时,非常羡慕或嫉妒,甚至想据为己有的人。从生理上的“眼疾”到心理上的“病态”,透出了汉语文化特有的讥诮与诙谐。但在英语里,表示嫉妒的颜色是green,汉语中的
6、“眼红”译成英语应是green-eyed而不是red-eyed。中国人说某人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英美人士却说某人blackandblue。又拿“白色”来说,西方人习惯上将“白色”与婚礼联系起来,而汉语里“白色”则与丧事联系起来,故有红白喜事之说。英语里的white-day指“吉日”。表示某人气色不佳时,英汉语也都用到“白色”。如汉语里有“脸色苍白”,英语中也有“Herfacewentwhiteatonce.”之说法。但英语里表示自然百皙的皮肤时却不用white而用fair。如Lindahasafaircom2plexio
7、n.汉语里形容某人的皮肤不白时用颜色词“黑”,但英语中表示自然的黑肤色用black,而表达一个人有着健康象征的黝黑皮肤时则不用black,而用brown、bronze、tan。又如英语里yellow(黄色)是卑怯、懦弱者的形容词,如Heistooyellowtofightagainsther(他太懦弱而不敢跟她斗。);而汉语中“黄色”的内涵为“色情的、低级庸俗”,故而有“黄色书刊”等说法。总之,颜色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文化常常造成英汉语中颜色内涵的不对等。我们在翻译和使用喻指人的情绪和看法、品德和行为的颜色词时,一定要对
8、该词的内涵意义把握透彻,要摆脱颜色词本身的概念意义的束缚,将这些词所表达的特定的内涵表达出来。参考文献:[1]刘学武.浅议英汉语中颜色词的使用比较[J].英语天地,1998(5).[2]邓颖玲.英汉颜色词的非完全对应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5).[3]雷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