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26986
大小:33.0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7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个体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1.心理发展的感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人生全程发展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
2、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二)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童年期(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2.少年期(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
3、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也被成为“心理断乳期”“危险期”。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补充: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3.青年初期(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对未来充满理想。(四)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
4、育含义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1)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2)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应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具体程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校也适应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不应只强调学生要适应学校。(3)抓住关键期(劳伦兹):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2.5-3
5、.5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2.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可以加速或延缓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教育能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二、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1)心理发展的实质: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
6、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儿童对环境做出的适应性变化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2)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同化: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平衡: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算阶段(0-2岁)感觉与动作
7、的分化;客体永久性(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延迟模仿的产生。(2)前运算阶段(2-7岁)早期的信号功能;自我中心性(中心化);不可逆运算;不能推断事实;泛灵论;不合逻辑的推理。(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可逆性;守恒(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分类;序列化。(4)形式运算阶段(11-承认)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反思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补充:根据皮亚杰的认
8、知发展阶段,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1)按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学校课程的难度必须配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在确定某年级的课程难度时,应该先设计实验,从学生实际的思维过程中观察分析各个单元的编排是否适宜;(2)教师应该安排教学内容,提供略高于学生现有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