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10931
大小:4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6
《自由发言:让课堂流动生命的光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由发言:让课堂流动生命的光彩【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反观我们传统的课堂:坐,要昂首挺胸,双手抱臂,眼睛看老师;发言要先举右手,不能出声,更不许插嘴;老师问什么,就要答什么,思想必须跟着老师转;统一的标准答案,谁别出新裁,醒目的红叉叉……课堂,在如此等等的规矩与限制中,把天真浪漫的孩子训练成了“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要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就应该把手中“权利”的绳索扔给孩子,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自由”!【关键词】鼓励插嘴自主发言积极参与努力探究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
2、过:“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的世界如此地精彩。”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就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使他们在自由表达中最大限度地释放潜能。一直以来中国教师秉承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的角色形象始终被锁定为知识的传授者,真理的拥有者,文化的代言人。占据了课堂的“制高点”,把握着课堂的主动权,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往往从教的角度考虑,采用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灌输知识,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灵性,窒息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精神。课
3、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要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就应该把“权利”的绳索扔给孩子,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自由”!在语文教学中我对此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一、“谁又能保证不错”——给学生一些“插嘴自由”课上插话的学生往往都是处在认真听、积极想的过程中,他们才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不由自主”恰恰就可能是学生思维的火花、灵感的火花。而灵感是不遵守时间表的,它偶然触发,像萤火虫一样跳跃而出,又像流星那样倏忽即逝。它又是模糊的,当它出现时,必须立即去巩固它、补充它,可以使之清晰完美,否则,会很快从记忆中消失,即使回忆起来
4、,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创造就常常需要灵感,灵感是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善意的插嘴,就是对孩子心灵的解放,头脑的解放,嘴巴的解放!当你突遇“学生插嘴”时该如何处理呢?1.等待——给“学生插嘴”留有时空。等待非常重要,教师要学会延迟判断,让学生自己来判断,这是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面对“学生插嘴”,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一名学生对课文里“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中的“展开”一
5、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情不自禁地“插嘴”:“我觉得‘展开’这个词可以换成‘长出’。面对他的插嘴,我选择了等待。这时教室热闹起来了,有的说“用‘展开’比较形象,而用‘长出’太一般了”;有的觉得‘展开’就是舒展开的意思,舒展开的柳叶好美呀!”;还有的同学争辩道:“‘展开’一词用得非常恰当,因为刚冒出来的柳芽是蜷曲着的,现在慢慢伸展开了,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被打开了”……面对这些学生,给他们留有思考的时空,他们就会去判断,去发现,去创新。2.喝彩——为“学生插嘴”添砖加瓦。“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
6、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我想,这些插嘴的学生是在对问题积极思考后,发现新问题,产生思想的时候“嘣”出来的。学生的“插嘴”是灵感的体现,它蕴含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大胆的想象,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对待。面对“学生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经常为学生喝彩。这是因为,喝彩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时,有一位同学这样插嘴了:“老师,我感觉‘那是行驶中的车辆紧急停车的地方。’这句中的‘车辆’与‘停车’在语义
7、上有些重复,能否把‘停车’换成‘停靠’?”。我立刻表扬这位同学勇于标新立异。遇到类似“插嘴”的情况,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珍惜和呵护学生的这种胆识和勇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再从多角度去思考,辨别表达内容的正确性。二、“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给学生一些发言自由语文课堂不应成为教师“独语”的场所和表演的天地,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训听”、“追问”和“演练”。教师要从技术主义的桎梏中摆脱出来,把“思考自由”、“发言自由”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价值判断,让他们在自主实践中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
8、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意义,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在乐趣,享受灿烂丰厚的文化精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去体悟去诠释文本,解读意蕴,演绎他们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如在教学《两个朋友》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