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ID:39111419

大小:31.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6-25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1页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2页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金泉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第十册“阳光课堂”教学设计课题:《观书有感》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中心发言人彭海燕设计负责人彭海燕参加设计研讨人员董能利教学内容简析《观书有感》是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词中的一首。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读书有悟、有得时的切身感受。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

2、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学情分析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但语言感悟能力并不强,只有少数学生的思维较活跃;由于大多数同学不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不强,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少,回答问题不积极;学生学习的哲理诗不多,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读书

3、、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理解诗句的含义,悟出道理。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准备课前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引出诗题1.读名句。2.课件出示诗人简介,初识作者。3.引出古诗,解释诗题。1.学生读名言2.学生齐读诗题由学生熟悉的名言警句引出诗人,既拉近了与诗人的距离,又让人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引起了学生对诗人及古诗学习的兴趣。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一)明目标,读出节奏。(二)抓诗眼(三)学习第一二

4、句(四)学习第三四句,小结全诗的意思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四、拓展五、总结1.出示学习目标2.出示古诗,学会三个生字。3.老师范读1.学生读目标2.展示读3.认字写字。1.明确目标,学习更有针对性。2.古诗的朗读讲究节奏和韵味,通过教师的标画、范读等方式体现。4.引导学生发现特殊标点说说全诗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方塘。1.个别读,做好笔记。2. 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5.品读第一二句。(1)齐读第一二句。(2)理解:鉴、徘徊(3)出示图片,引导想象。1.想象说出图意,积累相关的词语。连起来说说第一二句的诗意。2

5、.多种方式朗读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6.学习第三四句结合图文,自读感悟后两句诗的意思。7.再读整首诗,说说整首诗的意思。1.连起来说说第三四两句的意思。2.同桌交流说说全诗的意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1.出示另一首诗,引导质疑诗题,出示小组讨论的问题。2.引出中心思想及对“源头活水”的理解。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2.根据课件,齐读中心思想。了解成语“源头活水”及意思。引导学生质疑,善于在阅读中提出疑问,并在理解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出示“观书有感(其二)”启发同学读

6、书要善于思考。学生自读思考。引导学生从诗中领略美景,还会从诗中获得人生的道理,学会欣赏,学会思考。课后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摘抄朱熹的其他古诗。板书设计观书有感(说理诗)(宋)朱熹方塘清←源头活水心智明←读书汲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