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名词解释

ID:38928582

大小:46.52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6-21

训诂名词解释_第1页
训诂名词解释_第2页
训诂名词解释_第3页
训诂名词解释_第4页
训诂名词解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训诂名词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训诂学名词解释“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训诂学复习题1.训诂

2、: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通行的语言,解释方言。2.训诂学:是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3.我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小学发展为三个分支学科:文字学,以字形研究为主;音韵学,以字音研究为主;训诂学,以字义研究为主。4.训诂学两条紧密联系的发展主线:一通释语意,包括对字书、词书的编著工作,后来成为语言学的内容;二释经,主要任务就是解释经书(经指儒家经典)属于古代语文学范畴。5.传统训诂学解释词语的三种方法:形训、声训、义训。6.形训: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据形说

3、义”是其另一种说法。形训的代表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7.形训的局限性:(1)形训仅限于解释字的本义,无法知道其引申义、今义;(2)辨形有误,常导致主观臆测;(3)字形讹变,影响形训。8.声训:根据汉字的读音来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音近则往往义通,声训实际上是用与被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被释词,前人也称之为“因声求义”。代表作是刘熙的《释名》。9.如何进行声训?首先,要了解古音;第二,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的声符是声训的重要线索,通过声符来解释字义。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寻找语言线索,探求词义的方法,到了宋代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仅在实践中运用,

4、并在理论上加以研究和阐述,于是产生了“右文说”。10.“右文说”:是北宋王圣美提出的。“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除表示读音外,还表示这个形声字的意义。声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相通。因为形声字绝大部分是左形右声的结构,也就是声符在字的右侧,因此这种学说被成为“右文说”。11.声训的类型:一是音同的声训包括原字相训和同音字相训;二是音近的声训包括声同韵近字相训,声近韵同字相训和声近韵近字相训。12.声训的局限性:(1)主观臆测;(2)滥用声训(无限度扩大声训的范围);(3)不明古音。13.义训:就是不考虑词的形体和读音,不去注意其形义或声义的关系,直接解释其意义的一

5、种训诂方法。我国最早的解释词句的专著《尔雅》其中的释义大部分用的是义训。《尔雅》是义训的代表著作。14.义训的类型:(一)同义词释义:1直训:用同义词解说词义的方法,前人称为直训。2互训:两个同义词之间相互训释,3递训:几个同义词,传递相训,即你注释我,我注释他。4同训:是用同一个词,训释几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常见的形式是把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放在一起,然后用同一个词来进行训释。(二)义界法释义:用下定义的方法,来阐述说明一个词的意义。相当于:被释词=被释词的词义特点+一个属概念。(三)描述性状释义:通过对词所表示的事物、形状、性质、性能等,加以比拟,或描

6、述来解释词义。15.从训释词与被释词它们的差别上区分,同义词释义又可以分为下面几种情况:(1)古语与今语相训释。(2)通语与方言相训释;(3)常用语与冷僻语相训释。(4)义通词相训释,这两个词在某个交叉点上有相同之处。(5)共名词与别名词相训释。16.古代义训的局限性:(1)前后不同义;(2)释义不通俗;4(3)释义不具体;(4)义界不精确;(5)描述不详细。17.训诂术语:(1)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2)曰、为、谓之、之谓(3)谓、言(4)犹(5)貌(6)词、辞(7)当为、当作(8)通语、凡语18.训诂的内容:注音释义、语法修辞、篇章凡例、史

7、实典故、考证校勘。19.校勘的方法:陈垣《校勘学释例》中,把校勘的方法归纳为四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20.训诂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和表现形式。纵观我国训诂历史,训诂体式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正文体、传注体、著作体。21.正文体训诂:是指典籍正文中出现的训释性语句和资料,是作者行文时,自己所加的注释,一般不以训诂为主要的或直接的目的,而是一种附带性的或间接性的训诂。22.正文体训诂的类型:(1)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这种类型的训诂都是正文论述的内容,因而也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2)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这种类型的训诂,只是单纯地为正文中出现的词语做说明

8、,并非正文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因而也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