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

ID:13089239

大小:55.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20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_第1页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_第2页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_第3页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_第4页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训诂”这一名称自产生以来便没有过统一的认识。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训诂”二字之涵义尚无一致的解释。关于各家之言,在此我们暂不作讨论。解放之前,有的大学单就“训诂”二字的解释就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要想对“训诂”二字作一个相对客观的解释,最为有效地办法就是在众多纷繁复杂的说法中,择取最恰当、最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的一种说法,并加以交代即可。比较之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及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二书对“训诂”二字的解释,是比较客观、恰当而且容易被读者所理

2、解的。(一)许慎、段玉裁对“训”、“诂”的解释1、对于“训”。《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玉裁注云:“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训皆曰顺。”说教,就是教训、训导的意思,即通过解说以达到教化的目的,引申之也可理解为开导、通晓之义。既然要开导、通晓,则要顺着事物的具体形貌来解说,才能使人明白,在这一点上,段玉裁“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训皆曰顺”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从语源上考证,从“川”的字,多有穿行、疏导、和顺的意思,如和顺叫“顺”,驯服叫做“驯”,周

3、行而无阻碍叫做“巡”,水流畅通无阻碍叫做“?”(即“汩”,gǔ);另,“灾”字,古作“葘”,这个字中间的“?”,像川流受阻不通不顺,所以就成了灾害。“训”与上述这些字是同源关系。除此之外,古书体裁中专门有一种叫“训”,如《淮南子》一书,其中每篇篇名之后都有一个“训”字,如“原道训”、“天文训”、17“时训”、“精神训”、“齐俗训”、“兵略训”、“人间训”,等等,即用“训”的方法解说事理,这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训”的理解。2、对于“诂”。《说文解字·言部》:“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云:“故言

4、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谓之诂。……训诂者,训释其故言也。”段氏认为,诂,是解释古代词语的意思。可见,许慎《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注都将“诂”理解为动词,是“解释古代词语”的意思。不过,除此以外,“诂”还可以是名词,是“古语”之意。诂,可以单独使用,如《尚书》有《大小夏侯解诂》,《周礼》有《周官解诂》,等等。(二)“训诂”二字连用的最早用例“训诂”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书》及《公羊传》何休注。如《汉书·艺文志》中有“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训故”即“训诂

5、”,“故”、“诂”为古今字)的话。又《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何休注云:“读谓经,传谓训诂。”这两个例子当中的“训诂”,“训”和“诂”(故)在字面意义上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大约是“同意复合”的关系。因此,“训”就是“诂”(故),“诂”(故)就是“训”,笼统地说,“训诂”就是“解释字义或词义”的意思。(三)对“训诂”涵义的其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不过,对于“训诂”的涵义,学术界还有这样的解释: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训”和“诂”之间是动宾关

6、系。换句话说,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通晓,就是训诂,如近现代学者中的齐佩瑢、陆宗达、胡朴安等先生,对“训诂”的理解便如此,如齐佩瑢先生在《训诂学概论》17(中华书局,1984年;2005年重印)中说:“‘故’(诂)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诂),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诂。”孰是孰非,大家可以不必太过于深入追究,我们之所以罗列二说,只是想给大家多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视角。二、什么是训诂学(一)古代学者对于“训诂学”的认识1、汉代至明代自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训诂始终是经学的附庸,仅为

7、解读经书服务。所以,历代留给我们的,仅仅是大量的依附于各种文献中的训诂材料,人们对训诂的认识始终没有上升到一个专门的、系统的和理论的阶段。2、清代清代乾隆、嘉庆以后,陆陆续续有一些学者开始探讨训诂的体例和方法,并将零碎的训诂材料概括为富有指导意义的条理,初步建立起了一个训诂学的轮廓。到晚清时期,训诂逐渐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因而陆续出现了一些阐述训诂理论和方法的专著,至此,训诂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现代学者对于“训诂学”的认识(综合黄侃、陆宗达、郭在贻、方一新、赵振铎、黄灵庚等人的看法):从理论上

8、讲,训诂学的核心有两个(黄灵庚先生的观点):一是建立时地观念;二是探究训诂的方法与规律。1、建立时地观念时地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历史观念(即“时”)和方言差异(即“地”)。清代陈澧有一段话,说的其实就是时地观念的重要性:“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之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使邻国如乡邻,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17矣哉!”这个认识在今天看起来还有重要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