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584465
大小:187.1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5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定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我借助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通过将知识的学习前移,课堂上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和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设计说明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位于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安排了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 “曲线和
2、方程”理论解决具体的二次曲线的又一实例。从知识上讲,它是解析法的进一步运用,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鉴于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并学会初步应用。②过程与方法目标: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探究、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用解析法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
3、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是本节课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去根式的策略。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初步掌握了用解析法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对曲线与方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这为进一步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椭圆定义的归纳概括,方程的推导化简对学生是一个考验。三.教法分析通过对学情的分析,制定教法。在椭圆定义形成环
4、节采用数学实验教学法;在标准方程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四.学法分析本节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在类比中发现,在思考中概括,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五.教学过程5本节课主要由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学习两部分组成。为了开展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以“预习学案”为载体,设计了三个课前活动。课前活动1:求动点轨迹方程如图,在圆内有一点,为圆上一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线段交于点,求动点的轨迹方程.【设
5、计意图】:既复习巩固上一节课所学(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同时在解题中会遇到含两个根号等式的化简,为课堂上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做好铺垫。课前活动2:观看微课视频【设计意图】:微课学习,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为课堂上归纳概括出椭圆的定义做好准备。课前活动3:做折纸游戏用一张纸剪一个圆,在圆内选一个异于圆心的一点,在圆上取点,折纸使得与重合,再打开纸,就得到一条折痕,画出折痕与相应
6、半径的交点;再在圆上取点,折纸使得与重合,再打开纸,又得到一条折痕及相应交点,,如此进行下去,折痕越多越好,并且在圆上各个位置都要有选取的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你会发现,所得的这些交点构成的曲线是什么?你能解释原因吗?【设计意图】:折纸问题的起点低但是延展性好,让学生先动手,体验过程,观察现象,再将其抽象为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一次很好的建模过程,并且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知识在课前传递给学生后,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促使知识内化为智能。为
7、此,我设计如下课堂环节:环节一:交流展示、形成概念椭圆定义的归纳概括,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两次互动交流。针对微课学习,进行第1次交流展示:类比圆的定义,给椭圆下个定义?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椭圆,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不断引导他们逐步完善椭圆的定义。学生在表述概念时会出现以下情况:【学情预设1】:忽略“在平面内”这一限定条件。引导学生类比圆与球的关系,可知椭圆是平面图形。【学情预设2】:忽略“常数大于两定点的距离”这一限定条件。教师提出要求:“在绳长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两图
8、钉之间的距离,使距离由小变大,画出的图形有何变化?”。学生继续试验,分组探究,总结规律:轨迹为椭圆;轨迹为线段;轨迹不存在。最后,教师用幻灯片给出完善的椭圆定义,并介绍焦点、焦距的定义。5【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反思,让学生归纳概括出椭圆的定义,理解椭圆定义中含有内在条件,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针对折纸游戏,进行第2次交流展示:折纸游戏的边界是什么?为什么?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