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ID:38304381

大小:326.31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6-08

上传者:U-145848
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_第1页
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_第2页
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_第3页
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_第4页
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考点回顾1.理解(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分析解剖和归纳整理)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模拟考学生答题情况和试题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指向都是基本一致的(其实这些问题也是直接指向几个基本考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弱。2、归纳概括能力有待提高。3、把握观点、理解分析能力较弱。4、限时读懂(读懂内容、把握思路)的能力有待提高。5、精准答题,准确转述的能力有待提高。综上所述,学生的问题就集中在九个字上:读不懂、不懂答、答不准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如何读懂文本 题型展示1、第四周周日晚练《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15、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展开论述的?请作具体分析。(4分) 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不是如《后汉书·马援传》所写:“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提出观点)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怎么干?干了,利弊得失是什么?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助“外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 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上访”为“下访”,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还要取得真正胸中有数的拍板决策权。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能相应会急速攀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什么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将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目不两视,耳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即便是小数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 朱熹在论及“知”与“行”时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结论) 标题: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本论: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分论点: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结论: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15.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展开论述的?请作具体分析。(4分)答:本文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述。(2分)开篇总说“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中间分说低头做事是“用脑做事”“调研做事”“低调做事”“专心做事”;结尾引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话,紧扣中心,深化主题。(2分)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内部结构方式:1.并列结构:几个分论点并列,或几个方面的论证并列2.层进结构: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深入。3.对照结构:一正一反,正反对比。 【阅读原则】以“整体阅读”为基本,遵循“局部-整体-局部”的阅读程序,从抓关键词、段落、句群等入手理清结构和思路。重点读出: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了什么材料(论据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流程】1.第一遍阅读:局部读通读全文,做好标记(5分钟)(1)看标题,定文体,预想内容。标题是话题还是观点?正文会写什么,怎么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2)标出自然段序号,标记重要词语句子。标志性词语: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主要基本)程度词(可能也许)重要句子:首尾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标点--“:”“;”(3)简要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内容。 2.第二遍阅读:整体读抓关键,作连线,理清思路,归纳观点(5分钟)(1).抓关键,作连线,理清思路画出各段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没有的简要概括段意)后,画出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画龙点晴的句子。将这些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2).归纳概括,确定观点明确:观点是什么?如何提出观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怎样?(是先观点后材料,还是先材料分析后观点)——行文中论证部分的结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递式?)。3.第三遍阅读:局部精读对照文题,精读答题区间答题(10分钟) 堂前训练2、(2008年广东高考)王生平《创新与想象》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 自主探究问题1:试分析本文思路第一步:明确中心或者标题:第二步:把握思路抓住关键信息,请用“”划分每段的重要语句第三步:归纳每段段落主要内容 文章总体思路:创新与想象提出观点:第一段:艺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第二段:艺术创作需具有科学的品格;分述第三段:科学发现也常有艺术的品格;第四段:艺术与科学的重叠交融关系;总结:第五段:两种能力兼顾,实现全面发展;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艺术的科学性问题,并不是重复,只是各有侧重。第二段侧重说明艺术要符合客观规律,而第四段侧重说明艺术与科学的重叠与交融。(意对即可。) 当堂训练3、2010年江苏高考朱光潜的《谈静》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读后整理提纲:第一部分[引论]①亮出中心论点: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第二部分:[本论](②—⑤)具体阐释感受力强弱与“趣味”的领略问题。【层进式】第一层②——感受力强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感受力与趣味的关系】第二层③——能领略趣味的人不至于烦闷,活得有趣味【获得“趣味”的作用】第三层④——要想领略出趣味,除了天资之外,修养也很重要。“静”是一种,所以能得“静趣”【静的含义】 创新与想象王生平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与科学的特征——次要信息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重要信息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总说——重要信息进一步阐述——次要信息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总说——重要信息进一步阐述——次要信息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归纳上文,分析原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