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入境化禅_再评斯奈德英译寒山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8卷 第1期大连大学学报Vol.28No.12007年2月JOURNALOFDALIANUNIVERSITYFeb.2007入境化禅:再评斯奈德英译寒山诗12吴宗会,左淑华(1.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2;2.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美国诗人加内·斯奈德翻译了二十四首寒山诗。在这二十四首诗里,禅机玄生,禅境叠出。从禅境角度出发,比较寒山原诗与斯奈德的英译,可以看出,由于禅境乃中国古诗之特有文化产物,译文难以译出原诗禅境。关键词:意境;禅境;动静;以画译画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395(2007)0
2、1-0133-04收稿日期:2006-06-14作者简介:吴宗会(1979-),男,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英语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西方文论研究及翻译与实践研究。左淑华(1979-),女,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翻译与实践研究。 前人关于英译寒山诗已有详论。然万事终无尽现的产品,将意境看成是中国古典美学或诗学的核端,本文从意境与禅境入手,对比中英文本,试图最心范畴。不可否认,意境通常就是在静滞状态中孕后得论。当然,所论诗例并非以偏盖全,仅希求能管育与潜伏的。意境即为诗人于静观中对客体的纯粹[4]194窥一二。部分寒山诗中,物象叠加,交相辉
3、映,诗境领悟与再现。情景相融,诗以言志,意境表达了生发,辅以禅语暗机,佛境禅象顿生。在英文语境诗人的创作情思与目的,可谓刘勰之“登山则情满于[5]359里,如何将寒山诗之异域文化气息及其禅思韵味最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矣。正是在内心静谧与外大程度的显现出来,恐非单单译学巧技道术所能及。界隐逸境界之下,诗人往往灵感陡生,意境突成,思若非亲临东方文化,陶熏华夏人文禅理,则必译不逮有所悟,悟有所得,遂产生作品,通过诗化的语言来意,甚而译不逮境。寒山诗之禅境客观上给译者带含蓄而隐晦地表达那种灵感有所发的诗境。诗人的来巨大挑战。本文主要从禅境出发论之。个人情感得到悠长而远旷
4、的宣泄与寄托,译者与读者的诠解阐释亦得到自由而创造性的发挥与张弛。一、意境与译诗故译诗应尽量与原作意境相合,追寻原作灵感的点点滴滴。“译者要使译文具有同样的活力,就应该与若探禅境,必先论意境。意境乃诗歌之灵魂与诗人情趣默契,掌握诗人的感情脉络,使译文在情趣[6]483根本。无意境,诗歌便成为无灵魂之躯壳。在中国上与原文毫无二致。”古诗里,或意象点缀,或意象叠加,便意境顿生,意味无穷,由“有我之境”而入“无我之境”矣。二、由意境至禅境但是,关于意境之说,古往今来,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喜诗者从诗析之,好佛者由佛论之。通常认禅宗本意即为“静虑”“思维修”,,主张空心无
5、为意境为主体情感与外在客体相融的产物。“所谓物,佛生心中,当随缘而生“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1]意境,实际上指外境与内情的融合。”这是典型的过。”寒山子如是云。若达空无之心,必净心而自悟。从客观环境与内在主观的相互关系来阐述的。王国“净心即去蔽,即破执,即心绝妄念;自悟即一切皆[3]208维从“自然”与“理想”、“入”与“出”、“渐”与“顿”、空,无有烦恼。能静能悟,顿时成佛。”在空无境“隔”与“不隔”等角度详述了境界之说,其物我合一界之下,万象才显得如此清晰雅丽,还其真原。“这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论述更成为境界之说种形象与空明之心共同构成的有意味的
6、心灵景观,[2][3]226的集大成者。亦有学者认为“我们当能明白意境,就是意境。”显然唯有在心净与空无之境方可入的本质,即它并不是常规意义上主观之意与客观之禅,禅机生发,而后意境生,是禅境促进与加强了意境的契合,而是心灵之意在向外部世界开显过程中境,禅境乃意境之特殊本体与本质体现。意境本质[3]227呈示的景象。”显然,这是从佛禅角度论述的意上要求主客静默相契,提倡心物相融,物静境宁,照境,侧重主体的观照,认为意境的本质为纯粹心灵呈与人心,心有所发,则心物合融,复照与物。这就为 大 连 大 学 学 报
7、 134第28卷意境向禅境过渡并与禅境结合提供了先天条件。然,答非所问,非问非答,亦问亦答,犹如“归来煮白[10]禅宗乃中国文化与佛教结合的经典产物与精石”之似信又不可信。禅宗创造了“机锋”、“四宾华,为中国所独有,故禅境亦为中国古诗意境之独有主”等方式传道解禅,此问答乃隐语机锋之典型。产物。如是,意境与禅境源远流长,相生相发。斯奈“禅师教学往往并不直接回答弟子的提问,而是用一德潜心拜禅,应当明晓佛禅之源流。显而易见,译者些意蕴不明或答非所问的语言、动作、声音来启迪弟斯氏若能将寒山诗中禅境佛理表达出来,实是成功子的智慧。”著名的曹山本寂与洞
8、山良价的“如何是地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