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知识转移障碍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理论与探索#ITA12●东方,邓灵斌(11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南衡阳421008;21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知识转移障碍研究摘要:从社会关系角度研究知识转移的障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文章从此角度出发总结出社会知识转移的四大障碍,分别为社会心理障碍、组织结构障碍、社会环境障碍与深层交流障碍。关键词:社会关系;知识转移;知识共享;障碍Abstract:Itpsofcertaintheoreticalvalueandpracticalsignificancetostudytheobstaclestoknow
2、ledgetransfer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relationships1Thispapersummarizes4majorobstaclestosocialknowledgetransfer,whicharesocialpsychologicalobstacle,organizationalstructureobstacle,socialenvironmentobstacleanddeep2go2ingcommunicationobstaclerespectively1Keywords:socialrelationsh
3、ips;knowledgetransfer;knowledgesharing;obstacle知识转移研究始于2004年,田慧敏等人研究了弱联系在1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促进隐性知识转移上的作用,以及5个影响因素:交流频以社会关系为视角研究知识转移的文献并不多。早期率、交流集中度、关键人物、网络动态性、传递效率和效[7]的文献大多关注二元层次的关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或促果。邝宁华等人认为,强联系部门拥有相对较强的知识进,其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是两方联系强度与知识转移的关表达能力、吸收理解能力,并能基于强联系实现部门间频系。Granovetter最先提出强联系和弱联
4、系的概念,并强调繁、广泛、双向、及时、深入的知识交流与合作,从而能[8]弱联系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认为“强关系网络由于同有效克服跨部门复杂知识转移的困难。高祥宇等认为信质性较强,可能难于提供有效信息;而弱联系———那些疏任可以通过3个方面促进两人层次的知识转移:使知识转远不经常的相互作用更可能是创新信息的源泉,它发挥着移双方加深沟通,促使提供方划清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促进[9]提供非重复信息的桥梁作用;疏远和不经常的联系能够获双方积极的归因。马费成、王晓光首次提出了知识转移[1]得新颖、有价值的信息”。Sulanski也强调了成功的知的两种模型:信息网络模
5、型和社会网络模型,并认为信息识转移必须依赖于知识转出点与知识接受点之间的关网络模型适合显性知识的转移,而社会网络模型则适合隐[2][10]系。另有学者强调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在知识转移过程性知识的转移。之后的研究认为,知识转移从社会网[324]中的作用。L1Argote的研究表明,一个非常重要的影络角度分析,代表了一种高价值资源在社会网络中的流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就是知识源与接受者的关系的重要性。动,其过程必然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并指出社会网络[5]个体关系和组织关系均会对知识转移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的3种机制:互惠机制、交换机制和[11]D1
6、Levin认为,联系的强弱并非促进知识转移的直接原因,信息机制。周密等人的研究认为,社会关系并非直接强联系之所以能使知识转移更容易,是因为这种联系中更影响了知识转移活动,社会关系通过赋予成员更多的接触[6]容易建立信任。新知识的机会提高成员转移知识的意愿,改变了成员学习尽管知识转移中的二元层次的关系受到了大量学者的的方法而影响知识转移。因此应该进一步对知识转移活动[12]关注和研究,但多元关系集合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其联因果机制进行剖析。陶洋、海龙的研究认为,网络结系模式并不完全等同于二元层次的社会关系模式,尽管二构的构成决定了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形式,
7、通过网络成员元关系是构成社会网络的基本要素,但毕竟无法反映社会之间的关系程度和可接近程度,作为层级、密度、缔结的网络的全貌。仅仅关注二元关系中的知识转移未免显得有结构成分会影响知识转移的灵活性和容易程度,社会关系些简化,于是一些学者从系统的社会关系集合———社会网维度涉及的主要是信任,基于信任与互惠的关系更有可能[13]络角度对知识转移进行了研究。我国国内基于社会网络的促进明确的知识转移。杨玉兵、胡汉辉分析了社会网—14—·第33卷2010年第3期·ITA!理论与探索#络情景对知识转移活动的影响,指出不同的网络结构对知源所提供知识的可行性、完整性存在怀
8、疑时,就会减缓知识转移活动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识转移的速度,减少知识转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