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179490
大小:2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教师如何把握人性善恶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师应该遵循性善论还是性恶论?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是对于人的道德本性的探讨。人性论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核心,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这个议题如果深入探讨下去,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博士的研究课题。有兴趣的话可以深入研究与辨析一下。其实,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确定究竟人本性是善,还是恶,作为指导教学实践,没有必要深究,只需大体明白各个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出发点就可以了,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去体会,活学活用。我简单罗列一下人性论的主要观点。我想,之所以观点不同,仅仅是出发点不
2、同罢了,就像同一个客观的事物,观看的角度不同,反映到人的主观认识里的影像就是不同的。人性论主要有这么几个观点:1、人性本善,扩充成德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现实中的恶是由于人的善良本性被各种物欲、妄念所侵害、蒙蔽造成的。这种人性本善论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主要观点。佛家从根本上也是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对性善论最有名的论述就是“四心”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佛教亦有“人人皆可为尧舜”、“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论断。2、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性恶
3、论把人的自然本性、情欲作为人性,认为这种人性具有恶的倾向,是恶的根源。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以荀子、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荀子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商鞅言: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则求荣。韩非子言: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性也。3、无善无恶,本性自然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代表人物是道家的告子、老子、庄子等。其中告子对人性论断著名论断为:食、色、性也。吃饭穿衣生存繁殖,都是人的自然本性,无所谓善恶,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4、善恶相混,去恶存善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既非纯
4、善,也非纯恶,而是善恶相混。以董仲舒、杨雄为代表。董仲舒认为,天有阴阳,人有性情,性是善的,情是恶的。汉代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相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庸人、贤人、圣人之差别,都是后天“去恶存善”的努力不同造成的。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观点,在这里不再赘述。说说我的想法。我比较赞成“善恶相混,去恶存善”的观点,但出发点不同,就要适用不同的论断。作为教育者,要从性善论出发,引导激发学生人性中善的因素,克服压制恶的因素,并形成习惯。而作为管理者(也可以说“统治者”)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恶
5、”的因素,要考虑到人性恶的各方面。到今天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定者也是如此。法律法规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纸空文,即使没有“杀人者偿命”的法律,绝大多数的人也是不会去杀人的。道德范畴的禁区我们都不去触及,法律与我何干?如果没有“恶人”,就完全不必要有法律。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想这就是法家积极宣扬性恶论的原因吧。《西游记》里有《真假美猴王》一篇(我博客里曾经写过),当真假美猴王斗到大雷音寺门前的时候,如来对他的弟子说:“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二心”指的是孙悟空自身的“善心”和“恶心”两个表现方面而已。真假美猴王的斗
6、争过程就是个体内心思想矛盾斗争的过程。而个体思想矛盾斗争的过程贯穿于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培养的全过程。在个体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形成的过程中,始终有两股力量在不断的斗争。斗争的结果,就是个体所展现出来的表象,即个体的道德行为特征。美国著名的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有“不明白的自我我”、“明白的自我”和“控制的自我”的说法。我给学生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小红人”、“小黑人”的说法,自认为比较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我这样讲:人没有好人坏人之分。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小红人”和一个“小黑人”共同指挥你的行动。“
7、小红人”是积极的,指引着你向好的方面发展;“小黑人”是消极的,指引着你向不好的方面发展。这两个人一直在不停的斗争。当“小红人”战胜了“小黑人”的时候,你的行动就受到了小红人的指挥,你就表现为一个好人、好学生、好孩子。反之亦然。我们都想成为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但心中的“小黑人”一直在阻碍我们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那么就应该有意识地增强“小红人”的力量,自觉压制“小黑人”的势力,多让“小红人”指挥你的行为,你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