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道德善恶

人性与道德善恶

ID:38235786

大小:304.8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7

人性与道德善恶_第1页
人性与道德善恶_第2页
人性与道德善恶_第3页
人性与道德善恶_第4页
人性与道德善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性与道德善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卷第$期山东理工大学学报1社会科学版,G38H&$,I3H$&++(年$月234567839:;76<36=>6?@A5B?CD39EAF;6383=D1:3F?78:F?A6FAB,276H&++(人性与道德善恶杨仕奎(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摘要%合理界定人性的内容及其与道德现象的关系,是理解并鉴别以往人性善恶理论的基础,也是科学阐释人性与善恶关系的前提。人性有固有属性与关系属性之分。人的固有属性是人同他人、他物无关而独自具有的属性;人的关系属性则是人同他人、社会发生特定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人性的道德善恶是一定社会

2、主体依据特定道德目的对属于道德现象的人性内容所作出的描述、判断与评价。脱离三个必备基本要素———道德主体、道德现象、道德目的中的任何一者,都不能得出人性是善是恶的结论。#关键词%人性;道德;善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0++!"0+(人性与道德善恶是思想史———特别是中国伦非水性与人性之本原。告子认为“生之谓性”;#’%孟理思想史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围绕子驳斥说,那不就是白羽之白、白雪之白、白玉之它一直争论不休、见仁见智,并因此极大地丰富了白是一样的吗?狗性、牛性与人性不

3、也一样了吗?人类的思想宝库。仔细思索,就会发现人性、道孟子继续主张说,性善是无疑义的,因为人的口、德、善恶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人们总是耳、目有同样的嗜好与欲求,因此,“至于心,独无基于一定的人性假设,即性善或性恶、利己或利他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的假设,再结合特定的道德目的,进而确定若干道“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从人德原则规范并因之评判人生行为之善恶。由此观具有“善端”推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根于心的理之,这些范畴与问题既是伦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论,并以“牛山之木”之美来论证之。善是先天的

4、、也是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本原的;不善是后天的人为不足造成的。由此观之,告子以人之本能为性,“食色,性也”,#)%故不能一区分善恶,如使人向善则为善,使人向恶则为恶。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人性、道德与善恶是联孟子则认为不能以生为性,因为人性与其他动物系在一起的,在各种哲学思想与伦理体系中,思想之性根本不同,人性具有向善的趋势,蕴涵着行善家们往往是从人性及其善恶开始而建构其理论体的潜能———即有善端,顺之善端发展,人就成善而系的。关于人性及其善恶的观点集中起来主要有行仁义。告子认为,“性”就如原木之“杞柳”,而以下四种: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

5、恶论、性亦善“仁义”就如经矫揉而成的“”,如果认为仁义亦恶论。就是人性,就如同认为杞柳就是“”。而孟子却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告子是性无善无恶论的反驳说,只能顺着杞柳之性才能成为“”,而不代表。他俩的人性思想,是在一场著名的辩论中能戕害其性使之成为“”,就如不能不顺着人所论述出来的。告子认为:“人性之无分于善恶之性而为仁义一样。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恶论是荀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荀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性就是人的自然本能,人“生而好利”、“生而恶#&%恶”、“生而有耳目之欲”,#*%下”,

6、并认为水如果向上流,就如人之向恶,那并人生而有欲求,有求而#收稿日期%&++!0+"0$’#作者简介%杨仕奎($"*&—),男J安徽霍山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J主要从事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不让则会相互争斗并引起骚乱。因此,这些动物的社会现象都属于道德现象,它们除了善的之外性的自然本性与道德自觉及人的社会价值是相冲就是恶的。很明显,这是一种泛道德主义的观点。突的,因此它是恶的。于是,“先王恶其乱也,故制如,孟子在论述性善论时,曾举婴孩之爱父母之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例,然而我们知道,此种“善端”并非道德情感,它乎物

7、,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只是婴孩的一种生理情感(动物亦然),并不具备也”,#$%这实际上就是他的道德起源论。韩非子是道德意义,因此它也就不是道德上的善。他在论述性恶论的又一代表,他认为人性中并不包含仁爱、人见到落井小孩时必然会生同情怜悯之心,而这同情、自制,人性“喜贵恶贱”,人人都“好利恶害”,个“人”却又不是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已经具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害计较关系。“君臣也道德情感的“社会人”了。孟子还从人之口、耳、眼#&%有共同之欲求,进而推论出人也有共同的善性欲者,以计合者也”,并极端地认为“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

8、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求,这种类推明显是错误的。他甚至还认为“理义乎?”#’"%他进一步指出,人与人的利害关系,就把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这里就更明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