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72103
大小:21.1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3
《桂林山水说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桂林山水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桂林山水》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图学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2、学习目标:审美目标:欣赏桂林山水的特色美。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感情。语言目标:品味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内涵。3、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二、三自然段,抓住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4、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实景照片、幻灯片、投影机。5、课时安排整课计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按顺序初步看图,朗读感知课文,学会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课时:重点学习二、三自然段,紧扣词、句、段,发展想象、体会感情,指导朗读、背诵。二、
3、说教法,说学法1、情境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4、学法指导:归纳总结学习写景文章的方法“抓住词句──欣赏美景──体会感情──朗读表达”。并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三、说过程,说精华(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第一自
4、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2.精读第二自然段。(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3)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静啊
5、,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④教师设计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a.公园里的花真美啊,美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广场上的人真多啊,多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5)指导感情朗读。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
6、,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6)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3.创设情境,迁移训练:⑴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教师巡回指导。⑵ 观赏“桂林的山”的录相(或图片),激发美的情感。⑶ 抓住重点词句,“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展开联想,品味语言内
7、涵的形象美,引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⑷ 采用多重形式朗读体会作者的激动、感叹之情。紧扣课文词句,抓住语言训练主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审美过程和情感领域。4、强化朗读,融情入景:⑴ 教师配乐朗读第四段,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桂林山水相映的美丽景色。⑵ 引导学生发现山水相应的整体景色,感受“迷雾朦胧”中若隐若现的仙镜般的景色美,揣摩联想绿树红花的静态美和竹筏小舟的动态美。⑶ 再读激情,展开联想。把同学欣赏桂林山水美升华到热爱祖国河山美。(4)引导学生升华美,发展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收到“以美育德”的效果。5总结全文,指导
8、背诵。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